在《美其所美》一书中,王崧舟老师认为准确分析和把握课堂学情是语文课的逻辑起点。
王崧舟老师认为,学情是一个动态具体的概念。“基础特别好,思维能力很强,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这些我们认为的学情分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学情,他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并不大。
王崧舟老师认为有意义的学情分析,应该经历这三个步骤:
第一,要确定教学内容。如果把教学看成一场旅行,教学内容就是你确定把学生带到的目的地。
确定教学内容就是概述文本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文本价值误读。
这里作者以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谈了小语界普遍存在的文本价值误读问题。在真实的课堂情境里,不少老师把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上,这样的课上着上着,似乎变成了一堂思想品德课(当年我也是这样上的,真是误人子弟呀)。而根据文本所处的单元和单元的提示语,就会发现这个单元所有的课文都是在反映和表达异国风情,异域文化。所以异域风情和异国文化才是解读和把握这个单元文本价值的唯一钥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应该顺着这个方向和角度去解读。
第二,把握教学起点。即确定学生达到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这个过程很有难度,有时候老师会对文本的核心价值产生误会,认为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课文的难点,就是课文的教学价值所在。这里作者以《桃花心木》为例说明老师对文本的主旨一定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对课文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果老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这堂课就变成了一堂励志课,这显然不是语文的初衷。这堂课老师要让学生学的是“不确定”,“不确定”是这个文本的主旨,也是这堂课最有价值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这才是教学也到达向彼岸。
再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老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梳理,发现学生对德国人爱花这一奇特风情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已经被道德化固化(学生和老师一样,把课文主旨理解成了对德国人高尚品质的赞美)
第三,设计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比较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这里暂且不说。
王崧舟老师认为,我们平常备课千方百计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这些都是舍本求末的行为,前面的两个步骤如果不能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只会是空中楼阁,徒有其表,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生长。我前面两项工作做好了,后面的教学设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那么如何聚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本文的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呢?作者运用了他最拿手的方法——创设语境,在历史的河流中感受德国人爱花文化。
老师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弹指一挥间,四五十年过去了,课文的作者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映入他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卷。什么画卷呢?”学生大部分这样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老师接着创设情境:“如果时光倒流100年,你第一次踏入国的土地,你一定要会看到这样的画卷。什么画卷呢?”学生接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老师继续创设情景:“如果时光可以穿越,来到2050年,你踏入德国的土地,你一定也会看到这样的画卷。”“……”
这个时候老师已不需要再说什么画卷,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明白,这就叫风情,这就叫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