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如何过好这一生?

如何过好这一生?

作者: 凯茜是家庭管理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20:22 被阅读0次

    文/茁壮的猫

    闺蜜小希很喜欢旅行,上个月在泰国,这个月在非洲。我问她,为何人与人之间会有如此不同,比如我爱宅在家看电视,而她却喜欢到处浪呢?闺蜜说,她偏爱探索世界的新鲜刺激,伴侣没有探索世界重要。而我满足于温馨甜蜜的家庭生活,温柔体贴的伴侣比探索世界的地位更高。虽然不同,但只要我们都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始终在爱自己所爱,就是最充足的人生。

    无独有偶,《人生如登山》的作者也对“充实满足人生”做出了类似的定义。他说,充实满足的人生就是:不被外在的数字驱使,而是走自己的路,成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拥有本我特性的生命。我的闺蜜和本书作者都很幸运,因为他们懂得给生命中的事情排序,并始终选择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过自己独特的人生。

    但生活中有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始终在爱别人所爱,而不是走自己的路。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追逐金钱,便也耽搁自己热爱的绘画,去做不喜欢的事获取金钱;又比如有的明星见身边人名声大噪,便抛弃自己深爱的音乐,去微博炒作博取关注。再比如有的人因父母反对恋情,便抛弃自己深爱的对象,转而嫁娶父母眼中门当户对的人。

    《人生如登山》的作者是托马斯·布本多尔夫,他是全球顶级极限攀岩专家,也是一名作家。布本多尔夫12岁开始登山,16岁便登上了阿尔卑斯山,18岁成功登顶一座海拔7000米的高山,21岁打破了梅斯纳尔的纪录。同时,他还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书,25岁便名声大噪。不幸的是,在26岁拍广告时,她从山上摔下来,人生陷入低谷。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继续登山事业和分享他的心得。他认为,一个人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灵魂,并且一定要过一个属于自己的充实满足的人生,而不是随波逐流。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登山历程和家庭的影响。他发现登山是自己的人生意义,他的外公教会他人要有丰富的精神,同时登山的意外也教会他痛苦也有其意义。

    然后,作者分享了自己攀登几座著名大山的心路历程。他从挫折中学会抉择,从登山中获得愉悦,曾回答过很多生命的提问,也曾迷失内心步入歧途。

    最后,作者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登山中的思考心得。他说人要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既要懂得恐惧、挑战和风险背后的道理,也要学会自己定义成功、幸福和梦想。

    这本书既让我体验了一回登山者的人生,也教会了我很多思考生活难题的方法,下面我分享三个有感悟的地方给大家。


    一、重新看待“恐惧”

    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我们有时会恐惧风险,或恐惧做决定,恐惧未知,并因此犹豫不前。但是作者说,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这些恐惧。我们最大的风险是让人生留白,而决定不分对错,只分前后。至于对未知的恐惧,我们则可以通过小步原则解决。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盘录影带,最大的风险是让其留白。如果我们恐惧风险而不向前,那么就会留下一段空白的录像,空洞无物。如果我们恐惧做错决定而不向前,那么每一分钟的录像都一样,单调乏味。想清楚了这两点,我们就能够克服对“风险”和“决定”的恐惧。

    我们恐惧的是遥远的未来,而不是下一步。爱迪生试了1600多种材料之后才发明了电灯,埃隆•马斯克为了能够让人类登上火星开始造火箭。他们都是把一个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任务,分成了一个个的小目标,慢慢去做事情。他们是哪里来的勇气去做一件耗力巨大却可能失败的事情呢?因为他们眼中看到的是下一步,而不是想象中的失败。

    《人生如登山》的作者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说自己会恐惧登不了高大威武的山峰,也会在写作的时候恐惧自己解释不清概念。但是后来他发现,只要他开始做一件事,就会忘了恐惧,所以的精力都集中在脚下的下一步。于是每当恐惧未来的时候,他就告诉自己,把精力集中在下一个小步上,而不是想象遥远的未来,便不再害怕了。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常常会恐惧自己考的分数不够高,恐惧自己挣的钱不够多,恐惧自己带不好一个团队。并因此焦虑不已,无法安心做事。但是,当我们把任务分开来,关注下一件具体的事情时,我们的恐惧自然而然就消失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小步原则确实克服恐惧的良方。


    二、重新定义“目标”

    我们总喜欢把眼光放在“未得到”的东西上,让目标和数字挂钩,比如挣100万,考100分,进全球前100强企业等。但是实现了一个目标,还会再有下一个目标,这条追求之路似乎永无止境,我们会始终疲惫不堪。同时,这样的目标会让我们产生“进步有终结”的错觉,这样不利于我们的成长。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定义目标,即找到事情对自己的意义,用100%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把他人或社会的追求当成自己的目标。

    比如本书的作者,一开始他热爱登山,于是努力锻炼,持续思考,不断挑战,用100%的努力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如果觉得状态不对,他敢于停下来,改天再战。那时他的目标是在坚持自己,他的追求之路没有强迫,只有愉悦。他努力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名和利,但是名和利却随之而来。

    后来,他被社会的名和利诱导,逐渐成为了一个以他人目标为导向的登山者。那时他依旧努力锻炼,不断挑战,但是不再思考,也不再自由。举个例子,在他为配合媒体一天之内连五座山时,在登山的时候,明明觉得状态不对,内心很难受,却不敢停下来。因为这个时候他不再是追求自己的目标,而是电视里人们看到的“表演者”,他不敢停下表演的步伐,他不再自由。

    作者说,我们毕生都要回答“我足够好吗?”这个问题,努力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而不是达成目标时候的紧急状态。我们饿了就会吃饭,困了就会睡觉,同样每天都要完成“进步一点点”的任务。不知道你是否同意对目标的这种新定义,我觉得还不错。


    三、正确思考“成功”

    通常来说,成功代表“完成了某件事”,失败就是“没做成某件事”。可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会时不时遇到失败,继而十分难受,这种难受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我们前行。那该怎么办呢?布本多尔夫给了成功一个新定义:始终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成功。

    这让我想起一个与幸福有关的思考逻辑。我曾经以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很多钱,才能获得自由以及让家人幸福,这样自己才能获得幸福。所以我的潜意识里觉得,如果没有做到挣很多钱,我永远都不会幸福。后来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如果我活100年,用99年痛苦煎熬,然后花1年时间幸福。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呢?后来想啊,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终极目标,而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人应该让自己每时每刻幸福,然后再去追求财富、声望和爱情。

    成功也是同样的道理。成功不应该是做成具体的某件事,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随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是否完结,那么我们已经成功。不是因为想要成功而前进,而是一开始我们就成功,前进只是我们想要变得更好。这样一来,我们不会再因 “失败”这个词产生无用的阻塞感,而是始终在正确的路上一往直前,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一辈子过成什么样,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思维。

    同样是“成功”两个字,有的人认为那是一个瞬间,有的人认为那应该是一种常态。前者始终勇敢向前,后者时不时被失败吓倒。成为哪一种人,就看思维是怎么样的了。

    《人生如登山》不仅告诉我,只有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人应该不断思考,懂得机智地定义自己脑海中的概念,才能真的过好这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过好这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vy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