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芝渊源考

张芝渊源考

作者: 张掌印_cbf1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23:58 被阅读0次

    张 芝 传

    2012-11-05 15:49阅读:332

    张 芝 传

    张国藩原文 乔柏梁编辑

    余读《后汉书·张奂传》,尝叹张奂诸子之传过略,尤以张芝为甚,仅数字而已,盖因未曾就官而以草书名世故也。后读《历代书论》,搜拣其史迹,遂成《张芝列传》。

    张芝,字伯英,敦煌渊泉人也。其先出自清河。宣帝时,有张襄者,为司隶校尉,因奏劾霍光妻,惧而奔天水。疾卒,子迁敦煌,居北府,号“北府张”。后世繁衍。芝祖惇,为汉阳太守。父奂,历安定属国都尉,使匈奴中郎将,武威太守,度辽将军,征拜大司马,复拜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兼察刺史二千石。永康元年因功徙属弘农华阴,故始为弘农人焉。后因得罪宦官,遂陷于党罪,禁锢归田里。奂闭门不出,养徒千人,著《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所著铭、颂、书、教、诫述、志、对策、章表二十四篇。生子芝、猛、昶,具知名于当时,尤以芝为最。

    芝生于桓帝永兴前后,永康元年随母及弟迁华阴,时芝年已弱冠矣。芝少以父为楷模,秉持高操,以名臣子勤学。及长,精通诸学,有超俗绝世之才。因其父为宦官所陷,故绝仕途之想。灵帝时,太尉奇其才,叹曰:此子“文为儒宗,武为将表”。遂数辟,公车有道征,皆不至,时人号为“张有道”。博学之余,游手于草书,慕者蜂至,声震朝野。

    芝幼承父学,书艺诸体皆通,尤好章草,学崔瑗、杜度之法,转精其巧变为今草。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水为之黑。迁居华阴,与朝野善书者相友善,书艺大进,超前绝后,独步无双。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为世所宝。韦诞谓之“草圣”也。

    芝弟昶及姜诩、梁宣、田彦和并韦诞之徒,皆芝之弟子。罗晖、赵袭与伯英同时,见称于西州,而矜此自与,众颇惑之。故伯英与太仆朱宽书曰:“上比崔、杜不足, 下方罗、赵有余。”河间张超亦有名,然虽与崔氏同州,不如伯英之得其法也。

    时有赵壹者,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灵帝时为上计吏入京,以《刺世疾邪赋》显名。见郡士梁、姜慕芝之草书过于孔、颜,惧其背经而趋俗,非弘道兴世所需,故撰《非草书》抨击之,欲刹草书之风而返苍颉史籀。然草书渐行,为势所不许。

    芝善作笔,与左伯纸、韦诞墨并 称“三绝”。

    芝献帝初平中卒。有草书《急就章》、《金人铭》、《冠军帖》、《秋凉平善帖》、《消息帖》流传后世。著有《笔心论》五篇,已佚。清康熙初,武威一井中掘出一石碑,上刻其手书“澄华井”三字。

    至唐开元初,其后显达,依古典见墨池于敦煌城内,并于池内得一石砚,遂修茸墨池,中立庙及张芝容。其后遂称“墨池张”。时人有诗赞曰:“昔人精篆素,尽妙许张芝。圣草雄千左,方(芳)名观(冠)一时。舒笺观(行)鸟迹,研墨染鱼缁。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池庙后毁,然墨池遗迹至今在焉。

    芝弟昶,字文叙,给事黄门待郎,亦善草书,家风不坠,奕叶清华,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至如筋骨天姿,实所未逮,若华实兼美,可以继之。又极工八分。《华岳庙碑》,建安十年刊也。《祠堂碑》为其所造,并书后。钟繇镇关中,题此碑后,云:“汉故给事黄门待郎华阴张府君讳昶字文舒造此文”。又题碑头云:“时侍隶校尉侍中东武亭侯颖川钟繇字元常书。”昶又善隶。以建安十一年卒。著有《龙山史记注》,唐时为柳宗元家藏,后毁于火。南朝时,有人谓“今世云芝草者,多是昶所作也。”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也,太仆端之子,为武都太守,官至待中。伏膺于张芝,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尤精题暑。其书如龙盘虎踞,剑拔弩张。然草迹之妙,亚于张昶、索靖也。魏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诞又善制墨,一点如漆。兄康字元将,亦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

    姜诩字孟颖,梁宣字孔达,皆汉阳人也。赵壹谓之“当世之彦哲”,时称“梁姜”。二贤随张芝学草,亦步亦趋,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此乃赵壹描述二贤学草之痴状。又有田彦和者,不知何许人,亦随芝学草。

    罗晖字叔景,京兆杜陵人。官至羽林监。善草,著闻三辅,张芝谓方之有余。

    赵袭字元嗣,京兆长安人。为敦煌太守。与罗晖亦以能草见重关西,并称“罗赵”,与张芝素相亲善。敦煌有张越,仕至梁州刺史,亦善草书。

    魏晋以降,有卫瓘、索靖、羲献之流概其徒孙也。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父觊,魏侍郎。瓘弱冠仕魏,为尚书郎,入晋为尚书令。善诸书,引索靖为尚书郎,号“一台二妙”。时议放手流便过索,而法则不如之。常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伯玉采张芝之法,取父书参之,遂得神妙。天姿特秀,若鸿雁奋六翮,飘飖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以为难。元康元年,为楚王司马玮害之,年七十二。仲子恒字巨川,官至黄门侍郎,元康元年被害,年四十。古文、章草、草书、隶书皆能。弟宣,善篆及草,名亚乃父。宣弟庭亦工书。恒子仲宝、叔宝俱以书名。四世家风不坠也。

    索靖字幼安,敦煌龙勒人,张芝姐之孙尔。父堪,北地太守。幼善章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硬则古今不逮。靖草绝世,学者如云,是知趣皆自然,劝不用赏。时人云:“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又善八分,韦、钟之亚。《毋丘兴碑》乃其遗迹也。大安二年卒,年六十,赠太常。索自重其书,名其字势为“银钩虿尾”。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起家秘书郎,累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初度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赠金紫光禄大夫加常待。少学卫夫人书,后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徒费年月。遂改本师,乃于众碑学习焉。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然剖析张芝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繇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其草、行后世大行。唐太宗搜列其书迹,临摹传世,学羲之风盛极矣。第七子献之字子敬,累迁中书令,太康十一年卒,年四十三。尤善草隶,初学于父,次学于伯英。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行、草之间,逸气过于乃父。及论诸体,多劣于右军。

    宋齐之间王僧虔、羊欣等亦善草书,然已呈末法之象,不足论焉。

    论曰:昔秦之时,诸侯争战,简檄相传,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即今发现之秦牍、汉简之体也。后黄门官史游解散隶体,作《急就章》,渐以行之。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至伯英,造其极焉。其书似春虹饮涧,落霞浮浦;又似沃雾沾濡,繁霜摇落。韦诞呼为“草圣”。是知伯英先精崔、杜章草之法,而后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其隔行。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故草书其先出自杜氏,以张芝为祖,以卫恒为父,索靖为叔伯,二王为兄弟,羊欣为仆隶。无论章草,今草,代莫过之。索靖《草书状》云: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绿水之徘徊。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荣,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风,宛转而起蟠龙。或卧而似倒,或立而似颠,斜而复正,断而似连。峻岩若岭,脉脉如泉。王羲之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又云:“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不及也。”推之,得张芝衣钵者羲、献也。草书至此,极矣。

    余览历代书论,常叹今人学草者众多,偶有发挥即为名家、大家,岂不谬哉!草书之难,难于上青天。伯英言“怱怱不暇草书”,意必心无旁鹜,神机天运,心手双畅。假视草书如芥莽,取之即来,挥之即去,乃是涂鸦,非草书之能也。

    赞曰:关陇书法,承秦余烈。简牍草藁,崔杜整洁。后汉伯英,今草之祖,弟子环侍,徒孙雁列。羲献托钵,江右俊杰。唐宗二王,遂失汉玦。明清少哲,遑论今拙。关陇俊彦,当效汉阙。“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东坡如此,吾等何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芝渊源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bp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