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苏坡六的第26篇文章
文/苏坡六
1
周一返回公司上班,和同事聊天交流,同事问我周末又去哪里玩去了?
因为他知道,我每周都有出去游玩的习惯。
我说和朋友们一块去世界之窗玩了美美的一天,开心的讲述了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交流的气氛非常的和美。
接下来同事开玩笑的说:“照你这样的玩法,深圳这个城市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你逛完?那接下来你干啥去呢?
我扑哧一下忍不住笑了。
我说:“还可以去欧美国家看看嘛,为什么一定要待在深圳呢?世界太大了,我们就算一天旅行一个地方,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可能都逛不完。
同事说:“我决定从下周开始也出去走走看看,待家里确实也没有多大意思。”
话一说完,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笑了。
2
通过这件身边的小事情,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当代青年存在的一些生活理念观,倒是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深圳这个城市放在地球上只是一个小小的坐标,如果它的地域面积就是一个圈,我同事这个视野为什么在面对这样一件事的时候,眼界就被这个圈子给自动拦截了呢?
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人有着这样的一种固化心态和一套自我模式呢?
我想用古典老师一本书名给出一个答案:拆掉思维里的墙。
当代的我们这代青年每日的生活常态就是忙碌和快节奏。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大家留给自己闲余放松时间本身就比较少,终于遇见一个周末,很多人都会选择宅在家里度过,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个人倡导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适时的走出家门,去接触新的环境旅行,去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和朋友们一块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寻找比你优秀的人在一块交流学习。
看风景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自己可以长长见识,增加一些阅历,这个过程中的所学所悟会让你有实质性的长进。
3
我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有很多的90后的上班族,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用所有的赞美他们对待工作态度的褒义词来描述他们。
也许他们有着体面的工作,也有着自己满意的薪资,但是我发现大家缺乏一种东西就是自由。我们绝大数刚刚走入职场的菜鸟们的工作的实质就是:“低价出售自己的时间。“至于能学到多少东西看个人造化,暂不讨论。
让我值得反思的一点就是,一个人如果总是待在一个狭小又忙碌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他会满足于自己所在的生活圈,于是会自己给自己划定一个圈。
由于绝大多数的时间被工作和自己部分生活占据,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就会变少,这样下去他们的视野以及认知圈就会缩小,前进的步伐会由主动变得被动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变得满足于当下的一种心安理得的小美好。
在面对一些问题和事情趋势的判断上,迟迟冲不出自己思维里的固态圈,这才是可怕之处。
马太效应说:“富有的要让它更加的富有,贫穷的把它最后拥有的也要拿走,让它更穷。
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里每天都在上演,可以拆掉思维里的墙,认知圈会越来越大,命运赠送的礼物也就会越来越大,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正反馈循环,相反拆不掉思维里的墙的生活就会原地踏步,错失机会,甚至一败涂地。
4
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拆掉思维里的墙呢?三把斧头供你参考。
1、积极主动,敢于尝试。
张作霖有一句话是:山不向我来,我就走向山,生活中很多的机会都是自己主动争取过来的。
明天就是四六级公布成绩的时候了,想起之前我身边就有考了几次都没过就直接放弃不在考的同学。后来我们陆续全部考过,其中有一个因素就是敢于尝试下一次,没放弃。希望往后时光,多给自己一次尝试,积极主动赢到每一个当下。
2、保持学习,不断更新。
我们知道在IT领域如果70天左右不更新,就会面临着灭亡危机。在计算机领域存在的摩尔定律同样是适用我们平日里的生活,你一天不学习不接受新知试试看?
学习的途径也很多,网课、书本学习、请教老师、主动交流、生活总结……
把你的陈旧知识不断地通过新知更新补充,建立好自己地认知大厦,不断地注入新鲜见闻和阅历。
3、勤于思考,善于反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就好比吃饭要消化,一样的重要。生活里面发生的很多东西都是由它的内在运行逻辑个规律。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捕捉并反思它的本质是什么?
就像是学生时代做数学题,一个题做错,要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错?至少要做到以后同类型的题出现绝不会再错。
这就是思考的力量。
与其说我们都是需要成长的,不如说我们都需要进化。
当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美好的状态时,难免会遇见很多思维上的很多障碍,这个时候不妨想想如何调动三把斧头。世界很大,我们都需要拆掉思维里的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