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想,我该是你心头的那一朵白玫瑰

我想,我该是你心头的那一朵白玫瑰

作者: Alice晓陈 | 来源:发表于2016-09-01 23:20 被阅读0次

    琵琶语-林海

    仲春回南天的潮湿的夜晚,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这样撞进我的睡前读物。徐早些年被炒得纷纷扬扬时,我对她并没有关注没有了解,只是片面地把她认识为“一个娱乐圈里的陌生的女人”,去年看过她的《只有一个地方我们知道》,那是一部除了男女主的容貌我再记不起其他的影片,5.0的豆瓣评分,“2月最受关注的影片”,“豆渣单元 最渣影片(华语)(提名)”,满屏的大众的失望。但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片后,我却又不能赞同大众的这种失望,徐静蕾导演的影片讲述、拍摄技法以及她自身的出演,在《杜拉拉》《将爱》、《亲密爱人》等等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我们知道》里是有保持的——文艺的、近文学的讲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略胜一筹的是它有一个好剧本。

    深究改编的电影之前,我想先谈谈我对原著的认识。斯台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可怜可叹可悲可泣的单恋故事: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爱与痛交织的经历,呈现爱的深沉。

    小说不长,中文译本不过几千字(这里插言一句,建议阅读张玉书,也是影片台词所有译本。外文的阅读,好译本、好的出版社是外文著述的画龙点睛)。我第一次读到时大约是中学时期,那时我大概也是同这女主人公初识作家R先生时一般的年龄,再后来的成长日子里却也一直记着有着这样一个陌生的女人,她的讲述在我模模糊糊的人生情爱认识里是有影响的,她让我意识到一个孩子也有“爱情”,我曾在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中写过这么一句“谁能说小孩子的喜欢不是喜欢呢?”,大概也是潜移默化地由此受到的影响。

    以一个自认为还不能为“女人”的女学生的我的角度看来,这“陌生女人”的爱恋是真实的,不是盲目的无端的,我甚至想要十分坦诚地承认,在女孩时期也是有过这样看来卑微却又骄傲的爱恋的,以为向所有对于这陌生女人的讲述有着完全否定只是认为是作家的戏剧化的虚拟描写而辩解。但是,要承认这个“陌生的女人”是可怜可叹的,她默默钟爱一生一个从来没有记着她想着她爱过她的男人,飞蛾扑火一般,她这么忠诚而爱的一生,别说是一句“爱过”,甚至一句“记得”都是奢望。

    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对那个男作家如此执着?”,我想这大概也是所有沉迷于所爱而不得自拔的人的人生命题。为什么呢?因为爱情?我的理解是,R先生其实是她灰暗的人生中突然点燃的一盏有光亮会温暖的灯,甚至这温度、亮度的大部分是女人自己用自己的绝望和希望去想象出来的,所以她终其一生也要扑向他,通读全文也可以发现这情愫中也应该会有一个年幼丧父的少女对于父爱的渴望的因素所加。在我的成长中,我也试图去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执着地爱一个人?”,我曾有过这样一个不成熟的结论:大概起先所爱的是这个人,是这个人的全部,后来再爱的,该是一种习惯,习惯爱着那个人的感觉,习惯爱着那个人的自己。后来也曾一度陷入一个怪圈,自我怀疑:“那还是爱情吗?那还是爱着那个人吗?还是在爱自己?”不过,至今也没有想明白,我大概也要用终其一生的经历去探求这个问题了。

    小说作者茨威格,一个号称“灵魂猎手”的奥地利作家,百度给他的定义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即可见他的功力,有个番外,据说高尔基曾经写信给茨威格,坦言这本书把他看哭了,也可证其细腻的情感描写也并非空穴来风,如果大家还记得,也会发现初高中的语文课文选文也不少见茨威格的作品。

    茨威格,一个男性作家,却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笔调描写出一个女人的喜乐、苦痛、迷惘和绝望,让这么一个可怜可叹可爱的女人有血有肉地站在读者面前。摘录几句书中的句子: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40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合上了,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

    “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我追随到你的身边,痛苦地向你表表露的一切。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她唯一的孩子去世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从这一刻开始我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对你这个骄纵惯了的人说这样的话。但我坚信,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爱你爱得这么卑微,这么盲目,这么全心全意。”

    “你又一次把我当作一个新认识的女人,当作一个新的陌生女人来追求。”

    “我正好站在镜子前面,从镜子里我看到——我又羞愧又吃惊,简直要跌倒在地上——我看到你非常谨慎地把几张大钞票塞进我的暖手筒。我在这一瞬间怎么会没有叫出声来,没有扇你一个耳光呢!“

    ······(所摘录版本为手头所存的席闯、刘欣一版)

    句句动容。

    女人,她终其一生大概也只期盼着做他心头的那一朵“白玫瑰”,这么卑微的爱,爱得低到尘埃里,她却还是他衬衣上的“白饭粒”。这里难免要钩扯出张爱玲的爱情来,心力有限,暂且先搁置罢了。

    这是关于小说的部分。那么一部“文学即人学”的典型文本,经过改编,汉化的电影作品,会让人觉得对不起原著吗?

    不会的,于我个人认为,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可堪致敬原著的佳作的。对于本身就不还好意的黑子差评,就无需予以争辩了。文学、戏剧、影作,从来都是很私人的,广泛好评的,不过也是千千万万的私人的好评,差评也是如此,它不是定理也不是常态。这部影片,喜欢的人会喜欢到甚至的里面的一束光影,不喜欢的,大概会骂一句“神经病吧!”

    首先,是它的摄影和剪辑,每一帧都如水墨画般灵动,北平的风景人物,北平的讲究,时空的过渡,在画面上的呈现都是可供范本学习的。其次,影片中的细节表现、人物的装束也都是相当考究的,有着中国的地域性时代性的考量。在原著,地点是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影片的改编也自觉选取中国的历代首都北平,虽也要计较一下20世纪30年的民国的首都该是南京,但作为一座当时的“闲置的皇城”,地点所取是要更甚于南京的。情节上,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基本上遵循原著的情节发展的,也在影片中选取以“独白”的方式进行铺叙开来,都是相当符合原著的。但是,在略微改变的几处、还有一些细节的表现上,有影片更胜于原著的艺术表现的地方。一处是,女孩爱上作家R先生的那个时刻,原著是女孩正与朋友闲聊,开门时与R先生装了个满怀,被那微笑,那一声“多谢,小姐。”攻陷了一生的时刻,在影片中的改编是女孩穿着有补丁的罩衫出门时,望了下北房匆匆跑开时,与进门的徐先生撞了个满怀,一句“Sorry.”,小演员的颜色表现得好极了。

    还有细节处,原文中就贯穿故事始终的伏笔——白玫瑰,还有电影新增的细节,像那个徐先生走后就一直放到霉烂的,吃了一半的苹果,在情节的推动上都是点睛之笔。

    当然,若要论全片最成功之处,那便该是影片接近尾声时,老管家的那一句“早啊,小姐。”原著还是不忍,还是让这老管家认出这女孩来,让她在深感羞辱的上一秒后让自己的爱有了一个知晓的人,让她心中那样感恩起来。但是影片,管家的那一句“早啊,小姐。”,你却是要不懂了,管家是否真的认出她来了,或许连剧中的女人也会在确信后又要犹豫吧?这大概也是影片胜于原著的,原著用上帝的视角,让女人深信并感恩,而影片却是让我们如同置身于人世间,摸不透那无语的神情。作为全局的高潮,这一出也实在值得怅然泪下。

    写到这里很累了,名著改编的影片的观后感要考察的太多,这里也先定了初稿,或许今后发现了错处或者有新的见解也会再做删改。

    最后,压轴的一段,是想提一句这部片子的主题曲——林海的《琵琶语》,比片子还要出名的曲子,在电影开篇响起时,幽怨的琵琶曲声奠定了影片基调,女主人公的独白搭配《琵琶语》直击人心,那是从内心升腾起一股淡淡的哀伤——爱情从来都是一个人的事,我爱你,却与你无关。林海的曲子从来都跟影剧有着血与肉的精妙共存,也建议赏鉴《太平宫词》的插曲。这篇观后感,也是边听这曲边一字字码下来的,心中思绪万千。

    这是一篇观后感,也是一篇读后感。

    2016年3月20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想,我该是你心头的那一朵白玫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hh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