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的引言曾指出:“纯粹的情感忽视是看不见的。它通常是非常微妙的,很少有身体上的或是可见的迹象。事实上,很多经历情感忽视的孩子确实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他们的家庭看上去非常完美。”
这说明,有些人的伤痛被“无形之力”影响着,他们有慈爱的父母,记忆中的童年也很快乐,但成人后会有种“感觉不对劲”的感觉——为什么我很优秀,能力也很强,但却是不快乐的?我不是更应该开心吗?为什么我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呢?
知名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把这样的人称为玻璃罩里的“空心人”。
他在《在人际关系中成长:拥有受益一生的高质量关系》(简称《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一书中,通过一个案例给我们详细分析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怎么解决空心问题。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结合胡老师这本书的内容来具体说说。
1.可怕的“隔离”,空心的状态
胡老师在书中介绍了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28岁的女士,从小过得比较顺遂,但总感觉不到自己的内心,感觉不到自己被爱,其实家里人对她都很好,她想知道怎么能打开心扉,拥有一颗活生生的心。
胡老师把这种状态称为“隔离”——一种和世界没有任何关系,和周围的世界也格格不入的感觉,很孤独,可以用“哀莫大于心死”来形容。
而这就是那种空心的状态,和《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的空虚感相似:
“空虚感本身不是一种病,不像焦虑症或抑郁症。它更像是一种一般不适的感觉,一种时有时无的、无法满足的缺失感,有种泛泛的感觉——你缺失了些其他人都有的东西,或是你是站在世界的外面往里看着的感觉,就是有些不对劲,却难以名状。它让你感到与世隔绝,好像你本应该更加享受生活,却没有。”
这种空虚、隔离的感觉,让例子中的女士觉得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一堵墙,也像是住在一座完全用玻璃罩起来的空间里,她能看到别人,但彼此间存在一层很难打破的玻璃。
她是玻璃罩里的“空心人”。
2.情感被忽视,信任感坍塌
前面说了,有些人的成长过程没有经历太大的挫折,但仍然会有那种空心感或空虚感。
胡老师在书中给我们解释了原因:“与被抛弃、被虐待相比,有些挫折看起来好像风平浪静,算不了什么,实际上却非常严重。这种挫折就是长时间得不到别人的真心对待。”
也就是说,例子中的女士曾经试图和其他人,特别是家人,建立连接却被拒绝了,于是,现在的她以同样的方式拒绝了很多想和她建立连接或互动的人。
其实这情况很常见。
比如,孩子想和妈妈亲近,但妈妈很少回应孩子,可能是在忙,也可能是没在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被忽视感,长大之后的ta,就会感觉自己无足轻重,这是一种存在感被剥夺的感觉,也是一种特别糟糕的体验。
所以,《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强调,那些空虚感很强的人,最想要的就是,与另一个人产生情感连接。
有情感连接,他们才会感到安全,否则就会不信任外界。一旦信任感坍塌,他们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恶性循环。
就像例子中的女士,她无法表达自己,对外界关上了心门,在妈妈等爱她的至亲面前都无法敞开心扉,说明她对家人的信任已经坍塌,这导致她也很难再信任其他人。
3.对外界的感受力越低,自我价值感越低
人需要一颗好奇心探索世界,也需要承受一些恰到好处的挫折,因为这会让ta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感受到自己是个活生生的、有情绪和情感的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体验到深度连接,就会导致对外界的感受力很差。
胡老师强调,一个人对外界的感受能力越低,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可见,人们对外界的感受能力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觉得自己能给这个世界、给他人带来好处,ta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而这也说明了感受、感觉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说到:“生命的燃料是感觉。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时代得到充足的养分,我们必须在成年时填补自身,否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活在虚无中。”
那些情感空虚的人,就是对外界的感受力减弱了,甚至是消失。
4.解决空心问题,从增强自身的感受力开始
空心人,是孤单的,什么人都装不下,而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和他人或值得信任的事物建立一种最基本的连接。
这个连接就是,增强自身的感受力。
胡老师在书中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其一,给自己制造一些感受的机会,增强自身的感受力。
比如,空虚的人,可以先从没有生命的东西开始,因为他们完全可以掌控它(买一个心爱的毛绒玩具,时常抱抱它,和它“说说话”;养一盆植物,用心地照料它,给它晒太阳、浇水、施肥、修剪,等等),这样主动与事物建立连接的方式,可以避免再次被忽视,还能体验到自我价值感;
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嗅觉来感受,起床时闻闻自己的口气;刷完牙之后再哈一口气,感受一下;
还可以通过运动感受体内的变化,从跑步之前到跑步之后,那种微微出汗,到汗流浃背,呼吸急促,脸色发红,再到疲惫不堪的状态,就是一种真切、实在的感受;等等。
其二,要学会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感受。
因为被忽视的经历,很多人觉得世界上没人懂自己,于是不愿和别人倾诉,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他们找人倾诉一下,就很可能发现不一样,对方很可能回应你,就算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也是一种体验;还有一种可能,即对方也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这时就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进而在人群中找到了归属感。
关于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参考《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介绍的如何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IAAA四步骤:
首先,识别(Identify)情绪;
其次,接纳(Accept)情绪,不以对错来评断它;
接着,试着察觉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也就是归因(Attribute);
最后,看看情绪是否对应着某个行动(Act),如果是,以合适的方法来应对。
接受、信任自己的感觉,并有效地表达出来。
其三,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互动。
其实就是把上述的情绪和感受,说给现实中的人听,这样多次互动后,内心空虚的人就会对别人与自己的互动做出最基本的回应,并在回应中感受双方的连接,这样他们就能在与他人的相处时得到更好的体验,进而有机会修复过去的创伤性体验。
真正的改变,就是创造新体验。
其四,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基本的思考。
也就是说,“空心人”要思考自己将要如何度过这一生:可以设定一个改变的目标,越具体越好,同时,目标要有些难度,否则太简单会失去改变的动力,然后逐一去完成那些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存在感和自我照顾的成就感。
总之,解决空心问题,需要从增强自身的感受力开始,然后慢慢学会在和他人的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以及最后在行动中体验到自我价值感。
也就是说,内心空虚的人,需要在现实的关系中才能疗愈自己。
其实,上述内容只是《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这本书的一小部分,全书内容还涉及到职场、亲密关系,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等等,目的是让我们明白,每个人一切的社会活动,都是自己内在关系模式的反映,而关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我们审视自己,把自己打磨得更加成熟的契机。
如果你在关系中无法做自己,或不会经营关系,亦或是想更好地了解自己,让自己成长,这本书值得一读。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成长。
本文完
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