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做智慧的妈妈,不放逐自己,不委屈内心

做智慧的妈妈,不放逐自己,不委屈内心

作者: 平白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7-06 23:45 被阅读0次

    到了毕业季,升学季,总能看到听到身边朋友的叹息。

    面对社会洪流,不跟随摆动是不可能的。

    但回头想来,如果我们动摇了,孩子岂不是更加迷茫呢?

    想来,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那些重要的环节都摆在眼前,绕过去或者闯过去,只是选择的一种。如此理解,放下头脑中的种种设想,往前冲吧。

    在此时,遇到了一本指导妈妈成长的书——《你是孩子的光》,被书名吸引,也被作者张小桃笃定斜杠的精神力量折服。

    当我们将目光专注在孩子身上,是很难看到孩子之外的生活色彩的。脱离某个情境的烦扰,最好的方式不是继续在里面挣扎,恰恰是跳出来俯视一切。

    如同书中作者所言,“事情”,理清了“情”,“事”的解决方法昭然若见,剩下的,就是面对了。

    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些许力量,成长然后面对,安顿好自己,再关照并影响耳濡目染的孩子。

    一、你是谁?

    写出小标题的时候,估计很多人会感到惊讶。谁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啊!

    但是,现实与想象颇有差距,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个情景,往往会淡忘自己的其他身份。

    问问刚生产的妈妈们,第一身份角色一定是“为人母”,并且在孩子1-3岁,将母亲这个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

    接触很多年轻朋友,迷失在母亲的角色中,甚至把“自己”归为零。

    长此以往,即便孩子成长带来的幸福感可以填补独处的空虚,但角色终究有转换的时候。中年女性面对青春期孩子渐行渐远,空虚、失落,也大多因此。

    书中提及美国老牌乐队Eagles的一首歌《Already Gone》,歌里面唱着:我们被锁链束缚,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在自己手中。

    的确,解开束缚的钥匙始终在自己手中。如同作者所言,我们无需成为何种人设的妈妈,而是做回自己,拥有自己的选择,并活出自己的生命力量,用自己高质量的生命状态去影响身边的人,包括孩子。

    不妨找个空闲的时间,拿一张空白纸,把自己“写出来”,罗列自己扮演的角色和任务,过于看重或过于忽视的角色,是最该反思的角色。

    不要让自己累到无能力为才开始平衡生活各方。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开篇即是“人生苦难重重”。做不到八面玲珑,至少可以未雨绸缪。

    当你看到角色的失重或缺失,正是改变的开始。

    找到自己的方式很多,推荐阅读、运动、冥想。

    余秋雨老师曾讲过,读一本书是在读自己,看一幅画是在看自己,听一首歌是在听自己。其实每个人都在环境中汲取着自己需要的养分,只是角度不同,理解不同。

    从看见“外在”,来“回观”自己,是比较直接的方式。视角转换,自己的人物画像会不断清晰。

    二、你想做什么?

    书中不乏妈妈斜杠成功的案例,但我更想提醒各位,那是属于别人的“成功”,终究无法成为自己未来的图景。

    我们要做的,是感受到妈妈们行动突围的力量,以此来激励自我成长。

    不论任何事,没有行动,终将原地踏步。

    想改变的心,要成为持久的行动,才能撼动当下的轨迹和节奏,让自己走上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

    此处,推荐《被讨厌的勇气》提到的关于目标和结果的阐述。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活在每一个当下。如同聚光灯下舞者,无数个当下连接形成舞步的轨迹,去向属于你的未来。

    如此一来,过多的设想便成了空中楼阁,不妨回到当下,客观面对可支配的资源,评估未来可走、能走的道路。

    书中推荐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一书中的SMART原则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能描述清楚行为标准。

    2.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用数据来评估结果。

    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在执行者的能力范围内。

    4.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和整体目标相关联。

    5.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限定完成时限。

    比如想要跑步的亲,目标设定可以是跑步瘦身,每周跑步2次,每次30分钟,注意饮食和睡眠,三个月为一个复盘周期。

    有了清晰且易于执行的目标,即可调配资源,作相应的时间安排。

    切记,不要过多的任务占据了全部闲暇时间,让自己透不过气。改变不能急于一时,而是分时期制定跳跳脚能够到的目标,目标获得感是支撑持续行动的动力源泉。

    我们可以通过将目标公开、参加兴趣团体激励自己向前,但毕竟是外因,容易受到反馈的影响。

    要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哪怕一点点努力都值得自我赞赏——自我看见,才是真的看见。

    在日复一日地努力中,不断遇见自己,理解自己,也会越发懂得内心的真实需要是什么。

    人生处处皆选择,唯有明确内心的需求,才能笃定地出发。

    我时常想象自己是一个独行侠,即便我被孩子们的温情关照着,我还是会放下种种眷恋,和孩子们保持有效距离。因为每个人生而独立,终将奔向自己道路。

    目送孩子成长,父母要做的,恰恰是渐渐弱化彼此之间的牵系,让他们走得洒脱和坚定。

    这不是薄情,而是成熟。

    三、你会怎么做?

    按照SMART原则可以先让自己行动起来,让生活丰富性来替代不求回报的亲情付出,也从一次次尝试中感知自己的能力边界。

    但是生活大的决策还需要多方衡量,尤其需要和爱人协商。

    书中提出了“家庭协作四叶草”方法,值得借鉴。

    第一片叶子:找共识,定目标。这里涉及和爱人的有效沟通,要坦诚。家庭共识是保持夫妻步调一致的基础,好的家庭氛围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第二片叶子:列问题、找原因。人生而不同,尤其是不同生长环境成长起来的人了。差异需要不断磨合——观点磨合、情感磨合,最终形成默契。通常,从家庭和睦角度出发,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

    第三片叶子:想办法,解问题。面对时常爆炸的“情绪炸弹”,夫妻可以建立“缓冲区”,以某个“称呼”来提示对方过于敏感,在炸弹即将引燃之前,踩灭导火索。

    第四片叶子:有结论,要承诺。把讨论过程形成《家庭公约》,贴在家庭醒目的地方,随时提醒自己。

    得到爱人的理解和支持,稳定好大后方,才能走出家门“勇闯天涯”。

    歌德曾说过,人类凭着自己的聪明,划出了一道道界限,最后又凭着爱,把它们全都推倒。家庭中没有解不开的矛盾,只有问题的逃兵。是在习惯里苦恼,还是在阵痛中快乐,这是一个考验爱的选择。

    人最难闯的是情绪关。无数我们无法察觉的认知根系在影响着我们的直觉。在这里,再推荐作者提到的“树洞”方法,帮助大家从小处着手,梳理自己的情绪脉络。

    做法是建立网络笔记本或手写笔记本,最好是私密存储,只面向自己即可。

    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事建立文档写下时间,然后依次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今天发生了一件事,我当时的感受:

    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我说的话:

    我做的事:

    是什么引起我的情绪反应:

    如果再来一次,我会怎么做:

    我在这件事中学会了:

    通过不断梳理,自己的人物画像也会越发清晰。对“痛点”引发的机制也将越发明晰。这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四、写在最后

    渐渐地,你会觉察到,“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会怎么做”具有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趋势。

    从设定并践行目标,到不断清晰目标和内心需求的关联性,进一步思考、提纯、锁定目标,重新走上自我觉察、自我理解的道路。

    可能最初出发的时候,目标大多是外在的认可和反馈,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但走着走着,随着自我认知的深入,你会发现外在的认可和反馈在心中的比重开始降低,你更在意自我理解和认同。

    稍加时日,你会形成某种行动的节奏,如同习惯一样践行着。

    你稳定在自己的价值观和行动里,如同发光自转的星体,给周围人带去持续的光照,温暖着自己,也同样温暖着身边的人。

    关照好自己,才能照顾身边的人。成年人的世界都是负重前行,但可选择让负重色彩斑斓,不失趣味,把苦日子过成甜是本事,也是人格力量的显现。

    《你是孩子的光》给出了走回自己,并突破自己的方法,值得借鉴,且不断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智慧的妈妈,不放逐自己,不委屈内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in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