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小欢喜》,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这是一部都市情感家庭剧,讲述三组家庭在备战高考过程中,学会成长的故事。就冲着剧里的海清,黄磊,沙溢,陶红这些老戏骨,我也要追剧。但是最近比较忙,没有那么多时间连续追剧,只能偶尔看看片段,自己推断上下剧情。剧中有很多情节还是让我印象深刻,引起反思的。
剧情一:英子家的卧室窗户设计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一个卧室的窗户,不是对着公路或者小区中庭,而是对着客厅。而且在窗户的外面还有一可以来回拉的窗帘,但这个并不受她的控制,只有妈妈在外面能拉起来,可见妈妈的控制欲多强。从窗户外面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卧室里面的一切,这样能够随时观察女儿学习状态,要是在里面做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立马就被发现了。
看《小欢喜》有感 看《小欢喜》有感作为一名北京市的金牌物理老师,宋倩老师真的用心了,为了可以随时了解女儿的学习情况,肯定苦思冥想了好久,才想出了如此方法,绝了。我真的觉得这比卧室安监控的方式更有创意,更有美感,虽然让人觉得很压抑。
现在很多学校开始采取班级监控模式,不仅班主任可以随时手机登录观看学生的一举一动,家长也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
看看这个班主任,下班时间也不放过学生,争取每一分每一秒时间监督学生,看看哪个学生不认真写作业,哪个学生上课睡觉。
看《小欢喜》有感现在的家长学以致用的能力越来越强了,把监控设备应用到了家里。看看这个家长在孩子卧室安了一个摄像头,不在家也可以随时监督孩子写作业情况。
看《小欢喜》有感大家有没有感叹,幸亏老妈生我的早!因为当时穷,没有监控这种高科技,要不自己的学生时代肯定过的更加悲惨难熬!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以爱的名义监督、控制着孩子。不管这种方式孩子是否领情,但是他们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做着孩子不喜欢的事情。
当我只是学生的时候,我讨厌这种爱的方式,让我觉得很压抑,感觉自己没有了隐私,没有自由和空间。
记得高一的时候,我们这些考上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就要进入新学校学习。新学校的设施还没有成熟完善,大门还没有建好,学生家长可以随意进出。
我爸就抓住了这个漏洞,趁着我们晚自习时间偷偷进入我们学校,站在窗户外面偷偷监视我的一举一动,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我爸爸在外面,就像平常一样。没想到上完晚自习回到家,我爸直接怼我”你这下课玩的怪开心啊,我站在窗户外面都看见了,你居然跟男生说的那么开心,有啥开心的?不觉得丢人吗?跟男生这么玩成什么样子啊?”
听到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么评价自己,我很伤心难过,感觉特别委屈。但是我不敢顶嘴,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默默地流泪。我不知道我哪里错了,都什么年代了,难道我不能跟男生说话吗,就这么讽刺我!我觉得自己委屈极了。
如果当时学校有监控,我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在学校里正常学习,我害怕父母的批评,所以我会努力把自己伪装为父母希望的样子。本来学习压力就够大了,还要这么一直伪装着自己,我觉得我会受不了,至少有一天我会崩溃。
当我当了妈妈之后,我能理解他们的爱,但是我不能接受他们这种“绑架式爱”的方式。
英子的妈妈宋倩,为了能让女儿英子考上清华或者北大,辞职后专心陪考,和所有单亲妈妈一样,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对女儿展开各种控制型关爱。虽然这种爱有点极端,但是当妈的这份尽职尽责已经达到百分了。
就像我的爸爸,希望我能考上他心中的理想大学(985或者211),对我管教也是相当严格,才会拼命挤出自己的宝贵时间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观察我的学习表现。我可以感受他的关心,也能理解他的用心,但是他的爱的方式总是让我接受不了,尤其是说话语气和态度,总是咄咄逼人,带着指责和批评,根本没法沟通。
也许我们当父母的可以换个方式去爱孩子,也许我们当儿女的也可以换个心态体谅一下父母对我们的爱。因为我们都在爱着对方,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太合适罢了,才会让我们觉得不开心,不快乐。
剧情二:英子跳河自杀
英子一心想上南大天文系,宋倩一意孤行,非要让英子上清华或者北航。长时间的压抑导致英子患上抑郁,接连失眠三十四天,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眼看着女儿都要跳河了,英子她妈也就是宋倩,居然还能问她为什么要非要考南大。英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就是想要逃离你!”没想到宋倩依然说着自己的口头禅“我都是为你好啊!”
看《小欢喜》有感 看《小欢喜》有感“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因为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口头禅。每当孩子不听自己话的时候,就会搬出来这套理论“我都是为你好,我为了你,怎么样怎么样?放弃了什么什么?你怎么还不争气学习?”
我讨厌这种绑架式的教育方式,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还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其实我们孩子是有感情的,我们能够理解家长对我们的爱,可以理解你们对我们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但是我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会按照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我相信我们可以做的很好。
也许你会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动不动都要跳楼自杀。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例子比较极端,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其实这些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
北京大学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哪怕考上大学后,跳楼、卧轨、跳河的惨剧也是接二连三发生。
这些数据让人看了胆战心惊。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抑郁症的症状,失眠,焦虑,恐慌,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学习等等。你们想想这些症状是否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我就曾经有过。
大三下学期,同学们都开始决定自己是考研还是就业。当时我是倾向于就业,准备毕业后回老家考招教当老师,因为我喜欢这个教书育人这个职业,也觉得这个职业适合我。
但是身边考研的人占绝大数,很少决定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大家都想再努力一把,提高一下自己的学历,将来就业时具有更多的选择。其实大家的想法也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我将来一定是当中学老师,早晚都要考招教,只是早晚问题。不想耽误三年时间用来提高学历,我想利用这三年时间增加工作经验。
但是我的父亲非要让我考研,感觉我不考研就是不求上进,甚至直接恶言怂我“你不考研,就是没有出息!太让我失望了!”我受不了父亲这样说我,我渴望成为父亲期望的样子,因为我是一个乖孩子,但是我不喜欢成为他期望的样子,我真的不想考研。
那段时间我心情糟糕透了,失眠很长时间,白天也是昏昏沉沉,内心十分纠结痛苦,也许当时的我就有点抑郁症前兆。我不想让父亲失望,但是违背自己的心声学习,真是太痛苦了。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了,直接跪着父亲面前哭喊着“爸爸,你别管了,我真的不想考研!我受不了你的管教了!”我爸当时吓坏了,第一次看见他流泪,然后说句话“不哭不哭了,不考研就不考研,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
自从那次我跟父亲摊牌后,父亲对我的控制越来越少,只是关心我的吃穿问题。而我呢,通过自己的努力,第一年就考上了当地的中学老师,虽然被分到农村任教,但是我很知足。父母也流露出满意的微笑,感觉当初我的决定是正确的。
也许我永远不会像你期望得那么好,但我希望我能够做到像自己期望的就足够了。
剧情三:学校组织畅谈会
高考前,三个家庭将参加学校组织的畅谈会,家长和孩子背对背,各自说出内心想说的话。
看《小欢喜》有感学校组织这次畅谈会的初衷是很好的,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勇敢的表达自己想法,让父母认真倾听自己内心,还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高考前减压。
但是英子这家闹得还是很不愉快,乔英子向父母重申了自己想考南大的想法,却再次遭到反对,一家三口不欢而散。
我可以感受到英子当时的绝望,就算在学校这种公共场合,就算老师还在外面监督着,宋倩还是表现出以往的强势,多次插嘴打断英子讲话,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根本不给英子表达内心的机会。
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要认同自己。我们其实特别想跟父母好好聊聊天,说说我们的心事,吐槽一下学校里的事情,但是你们不给我们机会,硬是把我们逼成了“不爱说话”“不爱跟你们交流”的样子。我知道这不是你们想要的,其实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本来挺喜欢跟你们一起分享我的喜怒哀乐,说说学校发生的新鲜事,吐槽一下刚来的新老师,新交的好朋友……但是,说着说着,就被你们打断,没法心平气和的正常交流了。
不过我挺喜欢这种畅谈会活动,不仅形式新颖,效果显著,还能促进家庭和谐,沟通顺畅。
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也要开家庭会议,我先策划一下。
怎么开展家庭会议呢?
1.要有针对性,要有会议的主题。比如《全家总动员,如何控制荧屏时间》
2.会议发言要谦虚和真诚,切勿变成了批斗或说教,家庭会议要从致谢和感恩开始。
3.会议中要有耐心,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让每位家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他们所想到的解决方案,鼓励老人和孩子的发言。
4.会议的总结要全面而富有温情。罗列处每一个家人的提议,并且用鼓励和感激的语气,最终用投票的形式定下解决方案。
开展家庭会议注意事项:
1.不要让家庭会议变成一场说教。
2.开会前与老人沟通好会议的目的与形式。
3.最好每周留出一个固定时间旅行。
4.给家庭会议取一个好玩的名字,比如欢乐时光,欢聚魔方。
5.地点不一定非要在家里。
6.千万不要边看电视,边吃东西来举行家庭会议。
7.会议一定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做出的,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就放在下次谈论,不建议少数服从多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