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最后一个了:读后感《三国演义》

最后一个了:读后感《三国演义》

作者: LunarShade | 来源:发表于2018-03-30 22:10 被阅读0次

    小时候听过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小时候一直不明白,四大名著难道不是全年龄段的吗,而且如果说不适合少年与老年的书更应该是莺莺燕燕,卿卿我我的红楼梦才对,为什么会是这两本讲述好汉快意恩仇的小说呢?等到后来长大才明白,少不读水浒意味着水浒中的暴民习气和官场黑暗会让少年失去对社会的希望,而三国呢?

    三国背后不仅有政治的黑暗,残酷的战争,但最重要的是三国所代表的伪善背后,是令人绝望的现实:历史不属于忠厚的刘备,雄霸的曹操,多谋的孙权,而属于活的最长,最为奸诈的司马氏族。足智多谋的卧龙凤雏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最后惨死于落凤坡五丈原,眼看蜀汉大野不可逆转的葬送。关羽张飞万人难敌,武圣尽管威震华夏,最后却因自大败走麦城;张飞敢爱敢恨,最后睁眼睡觉仍被下人陷害。因此很多人读三国都是读到五丈原诸葛离世就停止,不仅是因为作者着重从蜀汉的角度描写,导致大部分读者都站在蜀汉这一方,更重要的是之后的故事太过绝望。三国鼎立之势不复返,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被路人皆知的司马氏权倾天下,三家无后,空成笑谈。全书最聪明、最勇猛、最仁厚、最阴险、最善战、最隐忍的,都没能实现目的,匡扶社稷、统一天下,一个个老去、一个个死去。最后得到天下的却是一介鼠辈,徒增唏嘘。所以如果人在老去后读到这个故事,会对这个自己曾经努力过的世界产生更深厚的绝望,这也是为什么”老不读三国“的主要原因:历史太过残忍,而三国演义恰巧是唯一一部不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在这部巨著中,每一个失败的人都有着鲜明的特征,这也是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的引人之处。

    相比于水浒传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所表达的场面和体量更为宏大。各种论坛时常有讨论四大名著高低的问题,而大部分人也会指出三国的描写远远比另外三部排场要大。三个国家,数百名文武将,历经四个时代的数位帝王臣子,宗族皇亲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这是一百单八将和八十一难的妖怪们所不具备的。君不见当今的时代,三国杀出了数百名耳熟能详的武将,但西游记和水浒传除去主角团队的寥寥几人外,却鲜有鲜明的人物出现。三国演义从桃园结义开始就给读者们带入了蜀国的角色,因此大部分读者都是从蜀汉的角度去看三国兴衰的,但曹魏与孙吴却也有众多刻画鲜明的人物,例如曹操与周瑜,这两位大才在历史上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丝毫不亚于蜀国的诸葛和五虎将,这也是作者吴承恩的过人之处: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没有好人与坏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与才华,这也是西游记和水浒所不具备的特点:历史本身就是亦正亦邪的,至于站在哪一边,还要靠读者去自行体会。

    而另一面,三国更是伪善的。《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等等史书不同,他有很大的演绎成份在里面,因此在现代更有无数的教授,学者去研究这本著作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史书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著名教授易中天就有过一套关于三国演义的讲座,在我小学时我就把那一大套品三国的cd听了两遍,那也是当时我第一次从他人的视角去品析名著,而让我站在学者的高度去理解名著着实让我当时对这本书的理解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之前,我对三国的理解就是快意恩仇,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迈,吕布辕门射戟的不可一世和孙策的英姿勃发等等。但在那之后,我才开始深刻地意识到,作为国家与国家这个体量的战争层面,谋略才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吸引力。但实际上这本书作为几百年来中央集权的”洗脑作品“之一,它实际上包含了相当多虚伪的江湖义气,敢爱敢恨,这实际上是残酷的战争所不具有的美好特质。

    例如关羽,这个人物通过这一本书被塑造成华夏武圣,全中国遍地有的庙宇除了孔夫子庙就是关公庙,足见关二爷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高。带二位嫂嫂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最后败走麦城拒不投降,成为了华夏人眼中忠厚义气,武力无双的代表。相比于张飞吕布的武力无双,关二爷更吸引人的是他的智谋。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在某种意义上蜀汉成为大部分人的”支持国“的主要原因是关二爷的个人魅力太大。即使在后人的各种文化作品中,关二爷都是绝对的正面形象,这和当时统治阶级所推崇的礼仪之道所相合,也正因此,关二爷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也成为不可磨灭的文化象征,和所有文武之人的崇拜目标。

    而另一面,诸葛孔明,作为卧龙之才,则成为了所有文人的目标。尽管周都督风流倜傥,郭嘉天妒英才,但所有文人还是愿意成为那个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的卧龙。不是因为天下三分的各种计谋被罗贯中夸大了,也不是因为羽扇纶巾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而是因为诸葛亮作为一个“侍奉明主,鞠躬尽粗”的形象十分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因此统治者希望当朝的所有文人都不遗余力地为统治者效力,所以大部分统治者都推崇诸葛作为文人墨客的典范。

    从这两人身上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称为四大名著不仅有自身深厚的文学底蕴,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这部作品实际上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对文武百官的期望:有强大的能力,不变的忠心,并且愿意为帝王服务至死,这种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特质一代又一代的成为文人墨客或习武之人的追逐目标,不断被神化,不断被夸大,到今天终于成为了中华民族血液里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一心为民,为万世开太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后一个了:读后感《三国演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lw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