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2(2018年6月24日)
读书会,和学校中的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其自愿性,阅读过同一本书籍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是一种学习圈。通过参加这种组织,完成自我教育,离开课堂或者学校后,参加读书会确实能够帮助人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保持对社会的思考。
根据一些资料,读书会的发展其实经历了不少阶段,这种读书会的形式从欧洲开始走向世界,甚至代表着一种阶级边界的触动,是一种跨越阶层和边界的教育方式。据记载,20世纪初,瑞典社会运动中,各类型图书馆出现,而当年能够学习知识的通常都是富裕的贵族,工人阶级、农民等普通人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如此看来,读书会,便是一种社会启蒙,被排斥在某些阶层外的人获得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随着这种学习圈(或者说读书会)的发展,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在这里不仅仅实现自我教育,更是获得了一种知识传播。当一个圈子的人群足够庞大时,人际传播和关系的建构,影响力的扩大也成了必然。于是,在这个圈子里,来自相近阶层的人,开始讨论社会问题,渐渐增加自身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他们达成共识。我做一个推测,我国近代的一些革命家,他们通过阅读富含启蒙意味的书籍,参加相应的读书会,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构建出了革命共同体。
线下读书会,我参加的很少,所以只能从仅有的几次经验得出一些结论,并不能描述他们真实的样子。愿意参加读书会的人,内心对知识是渴求的。这种组织,给了这部分人一种归属感。对于真正投入读书的人来说,能够与他人交流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另一类人,他们希望自己成为爱读书的人,可是偏偏又缺乏意志力,加入这样的组织的确能够提升他们成功读完一本书的几率。
这些读书会,确实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自我教育,但是其阅读过程中还有其他更加重要的功能,比如社交、休闲、精神满足。你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交到一批对精神价值更为重视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畅所欲言,与同好进行交流的感受还是相当美好的。
根据个人经验,这类读书会的内容更大程度上以人文、哲思这类低门槛,注重个人感受的书籍为主。希望通过读书会,获得更大的晋升资本,学习自身职业相关的知识,其实比较困难。除此之外,读书会对我这类的人群并不适合,必须跟随读书会读书,对书籍没有自主选择权;一个月左右或者两周左右阅读一本书的速度,知识吸取的知识很慢;书籍单独割裂,每一次阅读的书本都是独立的,知识不成系统和体系。所以,这些读书会的社交和休闲的意味会更重一些。
(待续,下篇聊聊线上的读书会)
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