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特别是读小说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喜欢过分意淫。譬如读了一本名著,总要带着必有真谛的心思。读完之后,也会过分强化对书的认知。
以《呼啸山庄》为例,这本书写于19世纪初,距离现在已经遥远。我读呼啸山庄时,看到的不过是极端的人物性格,文字也过于阴暗。整体印象大抵是,天总是灰蒙蒙的,狂风在刮着,雨在下着,一个山庄中一个受到过伤害心理扭曲的男子和一个少女。
在我眼中,《呼啸山庄》是不能吸引现代人的,人性的复杂早已成为了常识,SM式的恋爱也并不是不能够想象到的。
《呼啸山庄》给人一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可能会激发读者对自身的认识。但我觉得并不足以取代科学,我相信无论是现代心理学还是病理学对此作出的论述,都要更准确。但大多数人是读不下去心理学,也无心研究病理学,倒是喜欢从精神上、道德上作出解释。
我承认这是合理的。术业有专攻,要求一个普通人具备各种知识是不现实的。
譬如一本悬疑小说,作者不能要求读者具备心理学、病理学、犯罪学、法律、化学等知识。也不能要求读科幻小说的读者,必须具备物理、天文、机械材料等知识。
反过来,读者也不能执着要求作者必须具备小说里提到的所有知识。小说是创作,不是知识的兜售,也非科研报告。
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世界名著,都不应该成为读者人生的指南手册。倘若读者有幸读出来些什么具有重要价值的东西,都绝不是具有普遍性的,它的发生是惊喜的。
从一本书读到什么,都不应该兜售,因为它不具有兜售的功效。分享和兜售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分享是带有自身经历性质的,带有真实世界倒影的。兜售是脱离自身,直接上升到价值的。
仍旧以《呼啸山庄》为例,分享应该把对认知改变的因果关系陈述清楚的,而兜售通常会把自己以上帝视角来审视书中人物。
兜售并非没有价值,兜售甚至比分享价值更高。让我反感的是,披着分享的外衣去兜售,这种行为会误人子弟。譬如你挂羊头卖狗肉骗了一个人,这人吃了多年的狗肉,却误以为是羊肉。等到他吃到了羊肉,从前建立的认知就会崩溃。
我前述把《呼啸山庄》批评的一无是处了,我只不过真实的对读此书的感受做了陈述。这类的书有很多如近几年流行的《解忧杂货店》。
一本书的好坏并不重要,上述两本书的书迷想来肯定不少。我不过是觉得读者容易受自己以外的事物摆布,会说下违心造作的话。
我读书有个毛病,通常会认为自己对书的评价不过是受自身经验的限制作出的个人论断。自身限制通常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书评也是一时的。即便如此,但我仍坚持认为书评应该真实反映当下的感受。经我观察,上帝视角下的自己波动很小,在完整人格面前所作出的言论,怎么能是自己的呢?
宁愿多读几遍,每一遍刷新自己,也不要读了几遍,还是跟没有读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