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两种人:一种形成了“立场、感受和意见”,一种形成了“目标、方法和行动”
这一个月是自己刚刚进入到新单位适应工作的一个月,与前一年的学习状态比较,我觉得自己又开始进行一个稍微不同的阅读和学习阶段。也就是自己在吸收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这个过程,在扩展通识和底层认知基础上,需要更多转向在专业上精进。
前段时间“贩卖知识,制造知识恐慌”的一些知识大咖遭到抨击,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学习中存在两种学习模式和两种人,一种是学习的东西在她世界里只形成了“立场、感受和意见”,另一种是学习的知识在她的世界里会转化为“目标、方法和行动”。第一种人自然就认为学习知识价值不大。
大家有没有看奇葩说,我们会看到奇葩说的观众会随着辩手的观点呈现左右摇摆,因为很多观点没所谓对错,只有视角的不同,自己对问题没有明确的价值认知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被别人观点左右。
每一个处在快速变化时代的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焦虑,于是会拼命的买一堆的课程去学习,去吸收一堆的观点和感受。但是慢慢的发现,学习一段时间好像对自己工作生活改善变化不大。那是因为太多的学习没有目标,反而消耗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正如经常会说的“懂得太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1是懂得道理离自己生活太远,跟自己关联不大,用不上;2是看似懂得了这些道理,其实只是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并没有懂背后真正的法则。
因此,我今天跟大家沟通的一个阅读的方式是,学习如何从观点感受向目标方法转变,让阅读变得更有效率和价值。
更有效率和价值的学习方式聚焦“目标方法学习法”
和菜头说过:不计成败,弹精力竭的去做研究,那是学者的做法。而现实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学者,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普通人不可能等洞悉了事情的全貌之后才动手,也不可能等我们找全了最优的方案才去执行。
我们就像是在一个漆黑沙滩上埋伏的士兵,偶尔有个照明弹划过,照亮海滩一角就要立即射击。手里有枪用枪,有手榴弹用手榴弹,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就撒沙子。我们要瞄准的那个就是目标。
到不了大师境界的普通人,我们需要的学习方式是围绕“目标方法”最终能落地的行动。即时是最高冷的哲学,我们要去学习的也是用哲学去解构这个世界,去找到事物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去让我们更快乐更自信的生活。
同样对应到每个人职业发展,我们首先要做自己专业领域的专才,在专才的基础上再去做知识链接,扩大自己底层知识框架,进而从简单的吸收信息知识到获得能解决事情的常识甚至是智慧。
对应到我自己换工作的经历,本来自己在原来单位其实薪资、工作方向各方面自己都觉得不错,因为在专业基础上我有机会去做一个公司运营发展层面的策略思考,也符合自己日常关注和阅读兴趣。尤其对于生完孩子需要照顾孩子基础上,老板跟我谈我可以在家办公,于当下其实是最合适的选择。在我9月份开始找工作,我中间几次都有过回原单位犹豫的。
《运营之光》:没有真正实操过任何一项运营的人只懂方法不能说自己是合格的运营人
但是直到有一天我从《运营之光》中看到一句话:真正运营高手是必须实实在在做个运营,能懂运营里面其任意中一项技巧技能,譬如你懂社群运营方法,维系用户方法,但是你自己并没有真正做过社群运营,没有实际操作过,这样子去谈懂运营是很浅薄的。
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但是真正是触动了我。因为我在公司一直做方案策划,各专业各层级的方案都觉得自己能驾驭,如战略层的基于企业战略的组织架构调整,薪资调整等,如简单的某个群体培养的方案,高效的时候我自己一天能做两个全新的方案。——包括到了新公司这也是自己一个长板。
但是我还是非常不自信的,为什么呢?因为从这句话我领悟到自己最大的短板是自己实操过得项目寥寥无几,看似站的比较高,其实有点飘,做很多事情心里没底,经不起推敲,也就是所谓的“懂得很多方法,但是并不是真正懂得它的应用”,所谓的懂是比较浅薄的。
所以经过两个月6次漫长的面试,换到了甲方——虽不是特别理想,但终归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工作适应对于我来说不难,真正难的是自己原来所想的很多策划方案的思维是系统化、科学化,但是当你自己是甲方时候,你的想法要你自己去去实施,更需要的是情景化和实战化,需要的简单高效易执行。
当然我不是说前一种思维方式不好,只是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我觉得自己处在职场发展的中期,必须去补齐自己这一块思维和做事的短板。
于是我觉得自己要开始更加聚焦“目标、方法和行动”去展开学习。我为什么把这个分享给大家,因为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这个群姐妹,不论是学习还是阅读不能去抛开的思维。
所谓目标必须是底层逻辑目标,所谓方法必须是与实战相结合方法,所谓行动必须是简单易执行的行动。
首先是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要经过一番试错或者一番历练才找到的底层逻辑的目标,而不是朝令夕改摇摆不定的目标,这个是三个里面的元起点,是最重要的。譬如你觉得自己岗位还不错,向继续精进,你要思考清楚的是你想精进到什么岗位,你精进目标是什么?又或者你想换个跑道,那你要想清楚,你想去的跑道是什么,这个目标是根本出发点。
其实是方法——还是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前几天看了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的华衫写得一篇文章,谈到一个“三现方法”——现场、现实和现物。也就是是必须到现场去体验,去了解现实,去观察现物,才能找到机会点。
我刚刚进入的是珠宝行业是围绕珠宝零售运营的培训教练这么个职位,因此我区别以往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更多需要的是多去各种珠宝专厅和专柜去体验,去观察。譬如我从陈列学中了解,人习惯动线是从左边进去,原来只是理论方法,只有我自己观察我才真正掌握这个原理,这就是三现的魔力。
最后就是行动,这个行动是基于目标,进入到现场现实和现物中具体实施的可落地的行动,必须是简单的,高效的、好落地的。能用科技手段实现的就尽量用科技手段,这才是好的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