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屋有一个蓝色的铁皮书架,二十多年过去,那蓝色依然鲜艳。
小时候拥有了自己的房间之后,最渴望拥有的物件就是书架,奈何那时家里穷,也舍不得花钱买。最后老父亲用一些铁皮边角料和一个烂空调,焊了一个书架给我们,书架高2米,宽约1.2米,担心铁皮架子会倒,就用很重的旧空调做底架降低重心,所以它很重,搬到固定地方后再也没有挪动过位置。当时刚好邻居家在给拖拉机上油漆,我和弟弟就去借了一桶蓝色油漆回来,两人开开心心地花了一下午,把铁架子漆成漂亮的天蓝色。每次看着书架,都会由衷地感叹:那蓝色真美,像天空一样的明净,看着它,就感觉到满心的欢喜。
有了书架后,我们平时总想收集点书摆上去,那里几有赶集日,镇上才会有书摊过来,卖的都是一些盗版口袋书和成功学,我们也不懂,就挑便宜的买,最喜欢的是一套《老夫子》漫画,一块钱可以买几本,家里收集了一大堆。
没多少书摆,连教材和作文参考也摆上去,久而久之,书架就被我们三个放得满满的,可以说这个书架收集了我们姐弟三人从幼儿到成年这段时间的回忆:
有我个人收集的闲书、言情小说和成功学,也有以前和笔友来往的书信;
有小弟收集的恐怖悬疑小说和他手工制作的小玩具;
有三人合力集齐的人教版语文和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到高三的全套都整整齐齐;
还有我们各自的日记本,小玩具等。
记得有次父亲想记点东西,问我有没有本书,我去书架上找了一个看起来很空的硬皮本,结果打开一看,是小弟的日记。稚嫩的文字流水账般记录着学校的见闻和对同桌的吐嘈,还很认真地画了一些当时他们玩的游戏地图和武器。
还有次吹台风,听母亲说房间的窗户没有关好,房间进水了,很多书都泡湿了。然后我们找了一个天晴的周末,相约回家,把所有的书都搬到天台上晒。晒书是我们回老家的一个保留节目,在晒的过程中,时常与自己的青春不期而遇。
还有次整理书架,翻出了以前跟笔友的来往书信,那个年代流行交笔友。我有一个联系了三年的笔友,每周两封书信,互相追诉烦恼,互相鼓励学业,后来升学后就失联了,也有点可惜。
也有许多跟闺密来往的书信,前段时间我问起她,以前我寄给她的书信还在不在,如果在的话,把两半凑一起,就是我们的整个青春了。她很惋惜地说都丢失了。她说她的东西,一直都是走到哪带到哪,无数次搬家,渐渐遗失。我问她为什么不放家里,她说家里好像也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回来的时候是自己睡,但不在的时候,是其他人用的。这让她没有安全感,喜欢带着着珍重的物品出门。
这样的状态我也体会不到,只觉得有点可惜,也很庆幸,在家里,无论我走多远,父母始终都会留一个专属的空间给我,这让我无论什么时候回来,都倍感亲切。
只要回到老屋,看到这个书架,就仿佛没有离开过一样。
很庆幸家里还有一个这样的精神角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