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第137天】
在前面的《三字经》中,我们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继续往下学4句:“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4四句是告诉我们,小孩子应该怎么开始学习。这4句话说得很清楚,“亲师友,习礼仪”,就是我们从小需要开始学习的课程。
古往今来,有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求取好师傅,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最出名的像“三顾茅庐”,为的就是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复兴汉室。此外还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闻鸡起舞”、“悬梁刺股”……说的都是“亲师友”的故事。
天地君亲师,虽然这五者,在古代是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的。
然而一个人,朋友也很重要。正像书中说的那样:对于朋友,尤其是益友,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在古代,是很重视益友的。
《世说新语》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时,管宁和华歆本是一对好朋友,但是华歆比较好动,他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而管宁,一直埋头苦读,一心一意求学。
后来管宁等华歆出去看热闹之后回来就和华歆割席断交。原因是管宁说华歆爱好那些浮名虚节,他和华歆不是同一类人,所以管宁把他们同坐的那一张席子隔开,从此断交了。
而到后面,华歆真的因为趋炎附势被杀。而管宁用他毕生所学去感化当地的百姓,后来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和拥护,成就了一番事业。
“亲师友”后面的“习礼仪”,其实很好理解,但是也容易被人误解。
说起“礼”,不要说古代有繁文缛节,就是我们今天,也注重“礼节”二字。
但是这个礼节呢,并不是凡是与人打交道都要送礼。《三字经》中的“礼”,是教育我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平常需要更多地去关注一下生活细节。
比如换位思考,多为他人想想,把细节做好了,等于这个“礼”字达成了。
书中表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一个人的细节做得好不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或者水平。
所以我们从小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从生活细节着手。如果这个孩子,他有从细节着手的思维,那么这个孩子往往比较优秀。
只是在目前这个心气浮躁的社会里,不要说小孩子,就连很多成年人,都没有意识去关注细节。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因为细节上的疏忽,而导致最后的结果不理想。
细节,也可以看成是习惯养成问题。如果一个家庭重视对小孩子的习惯培养,从两三岁开始说话走路起,用心抓一抓孩子的行为习惯 。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习惯会越来越好。我们应该都听说过复利的作用。有一个故事,它显示了复利效果的威力:
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陛下,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
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
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
尽管从表面上看,他的起点十分低,从一粒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多次乘方,形成了庞大的数字。
我们的习惯养成同理。好习惯有好习惯的复利,坏习惯有坏习惯的复利。正是因为有复利的作用,足以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差距。
平常,会听到不少家长说,他们的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都90以上的,怎么到了三年级,成绩直线下降,惨不忍睹?为此,咋咋呼呼的,总觉得是老师没教好。
其实,老师是背了黑锅。这个真的怨不得老师。
琴棋书画是人世间的四大圣物。想初见成效,至少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三年。但是,很多人耐不住寂寞,根本没有坚持三年,嫌弃这个过程太痛苦,偷工减料了。
在学习上,一二年级知识点容易,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可以考高分。但是,到了三年级,真正检验孩子学习效果的时候到了,很多孩子因为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经不起考验,所以落后了。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纸是包不住火的。
从小勤奋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学,先养成好习惯,结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可以事半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