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上午,本是举国欢庆、走亲访友拜年最热闹的时刻,我跟妻子却因为一件事情吵起架来。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春节假期一家三口在广州旅行过年,远在山东的父母没有一起加入,我让4岁的儿子录一段给爷爷奶奶的拜年视频,出于逆反心理儿子拒绝,僵持了一个小时,儿子仍然不肯说几句拜年的话,而妻子也不愿再勉强,想先出去逛逛再说,但我也同样不肯妥协。结果是,儿子在我强迫下勉强录视频拜了年,妻子因为我的固执也气得够呛。
虽然这件事情最终只是我们旅行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我这两天也一直在反思:我对尚未懂事的孩子,进行传统礼节的教育,可是并未处在一个应该有的传统场景下。
因为儿子出生后一直是爷爷奶奶在上海带到三岁多,之前过年也一直没有回山东。今年过年,我和妻子也没有带孩子回年味十足的山东老家,也没有留在气氛冷清的上海,而是选择了在广州和珠海旅行过年。也许,在孩子心目中并没有一个过年应该怎样怎样的模式印象。而我,出于对自己父母辈的感情,仍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用拜年的方式表达。4岁的孩子,即使语言表达没问题了,可他并不懂你为何要让他录视频、说一些你教给他说的祝福话术?也许,在他两三岁刚学会说话时还愿意配合你,现在你如果不能以足够让他信服的理由说服他,遇到的就是叛逆的回绝了。
不管是新的生活方式,还是传统的文化习俗,其实,人都是有选择的。我没有选择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我没有陪在父母身边尽孝道,而是选择在旅行中体验不一样的新年;可是,在大年初一我还不是选择了跟父母和亲朋好友拜年的传统?而且还要拖上懵懂无知的儿子一起。
其实,写这篇文章,我想表达的是,优良的传统要发扬,但也不要流于形式化的表面文章。父母离开上海回山东也不过半年的时间,我基本保持着每周至少一次视频通话的习惯,所以他们与我和我的孩子,并没有每年只能春节见一次面的距离感。
与之相反的是,在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山东一座城市的机关大院里,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上午,都要楼上楼下地给邻居们拜年。有的只是在门口站一站寒暄几句,有的甚至只是说句“过年好”就匆匆赶往下一家,甚至很多邻居都忘了你是谁家的孩子,只能自报父母的名字。这可能也是中国很多地方半封闭的机关大院、军队大院的传统。
近些年来,随着很多父母辈的邻居们买了现代的商品房小区搬离大院,随着跟我一辈的孩子辈们在外地求学、定居、成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外旅游过节,以前那种传统的拜年方式正在渐渐消失,被微信所取代。
但不管过年和拜年方式怎样变化,对父母和亲朋好友,在特别的节日来一句诚挚问候和祝福,仍然是内心不能舍弃的传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