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319604/227468607ed5202d.jpg)
这几年理财的书籍比较火热,也跟风读了一些,大多盛行的理财书讲的最多的是资产如何配置。
银行的理财经理和保险公司保险员在推销时都不断灌输一个基本概念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
意识到有点存款放入银行会贬值,于是懂得了用投资组合的方式去理财,存了3个月必用的生活费在理财通的货币基金上,其他的30%买了保险,银行理财产品,70%去尝试股票及基金,选择不同花样的理财方式。
股票的悲喜就无需赘述了,那是2015股灾之前的惊喜和股灾之后的无奈,两个不敢轻易出手的股票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被割的所剩无几,让人几乎不敢涉水了。
于是多种股票,债券的组合,有风险分散化与专业化特征的涨跌微小的基金,所谓的懒人基金,据说是不会亏钱的基金定投,便成为了我的心理安慰剂。
基金定投理论
刚开始接触基金时是十年前了,常见的理论也是从零开始。
工资发放的银行理财经理最早推荐我们这些小白们尝试每月500元的定投基金,不用择时,不用盯盘,每个月投入一笔钱买入特定的基金或者基金组合,傻傻的投资就行。
记得当时定投的是一只叫兴全趋势的新基金,头几个月看起来是有小小的盈利的。
按照银行理财经理的举例推荐,假设每月定投500元,第一个月的基金定投单位净值是1元,获得500份基金;第二个月再投资500元,单位净值为0.8,获得625份基金;第三个月继续投资500元,单位净值回升到0.9元,获得555份基金。
即使三个月后基金单位净值低于最初的1元变为0.97元,但由于定投降低了成本,获得了更多的基金份额,所以看起来投资是没有亏本的,这样计算下来成本1500元的投资,获得了1680份的基金,价值有1630元呢,是没有亏本。
问题出在哪里
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定投了此基金3年之后,发现成本总投入了18000元,当基金净值仍然徘徊在1.1元时,基金总价值也只是22000元,还有银行的每一期的手续费扣除后,年平均收益率竟然只有3.9%,甚至跑不赢银行3年的定期存款利率。
进场稍晚,只有单一的一个基金投资,抱着短期暴涨的心态,没有止盈意识,这种失败的投资还是没有理智,于是一股脑的又割肉全卖了。
后来了解到其实坚持下去走过牛熊的周期,可能3-5年,还是会有赚钱的机会。
基金定投的理论看起来很是完美,那是因为在定投的初期,投资金额的增幅比较明显,对投资成本的变动影响比较显著,看看举例中第二个月的金额,是在第一个月的基础上增加125%(500/400),第三个月又投的500元,是又增加了投资金额的180%(900/500)呢。
但是如果拿20万去做基金再定投,效率就太低了,每月即使定投1000元,也要定投200个月呢,遇到多数基金的均值回归时,根本看不到什么收益的,真不如风险分别分散在债券及股票型基金上去一次性购买。
定投的真正目标
所以自我感觉定投这种资金安排方式,就好象是小白们的我们在银行的强制储蓄,如果每个月有结存,结存金额又不是太大,把这些结余结余资金利用起来做基金定投,至少坚持3-5年才看到效果。
因为这样的定投股票型基金是不需要考虑买什么,什么时候买,更不怕下跌,多跌多买,也分散掉了风险,如果为长远理财或者积累资金目标做个准备,积少成多达到设定的收益率后及时收割,再安排其他理财标的会更好一些。
一旦家里有额度大点的金融资产,倒不如择机选择其他方式而不是定投。
在2015年股灾后,了解到科技发展大趋势,一次性买入了股票型基金,吸取教训好好筛选了一个长期收益波动较小,沉稳的操盘基金经理,根据预期和心理承受能力,设定基金仓位,在股市下跌时加仓,上涨时减仓的方式来降低投资成本,从而出现了盈利。
幸运的是跟随科技趋势筛选的中欧丰泓沪港深混合基金及交银中证QD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基金最近半年多都涨到50%以上,收获都不错。
总而言之,投资时不仅看收益率,还要看风险,看宏观大环境,看行业,看品牌,还有即使定投基金,及时止盈,也要学习关注进出场时间。
投资是门长期的学问,学习也是时间价值上的积累,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让自己理财有个专业的角度,避免再被次次割韭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