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算来,自己大概也读过五六本这类书了,以自己的视角描述成长中遇到的有着鲜明色彩的角色。优秀的故事应当五味俱全,用紧紧纠缠在一起的痛苦与希望把读者带入自己构造的人生里。
青春文学,像咖啡一样,越是苦涩,代表味道也纯,越是受人追捧。《皮囊》里的追梦故事发生在名为现实的天花板下,故事里的青年主人公们,越是用力的飞,越是血肉模糊的坠落。天才少年文展,自由少年厚朴。在作者成长的路程上,都曾是用尽生命去燃烧的战士,最终却都惨淡收场,带着所有关于他们的记忆,淹没在茫茫人海里,化为最渺小的沙粒。文展聪慧,却自己的骄傲压垮。厚朴热血,却没能认清自我,葬身在他承受不起的理想里。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出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活下去。不知道是生活本生就是这么千篇一律,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少年文展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里的王凯非常相似。
书中大量的笔墨描写自己的父母,典型的小镇夫妻形象。我甚至能很轻易的找到他们和自己父母的共通点。父亲的形象一直是坚强,可靠。母亲坚韧,慈祥,为了家庭默默付出。两人的爱情看不出一丝的浪漫,充满了生活中的琐碎,却强大的可怕。在父亲死后,母亲执拗的要建成父亲想要的房子,在面对家人的质疑时像孩子一样向儿子发出了求助。
然后,我看见那笑容就这么一点点地在她脸上绽放开,这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我像摸小孩一样,摸摸母亲的头,心里想,这可爱的母亲啊
这是全书中对于母亲最让我动容的描写。父母辈的人不谦虚表达,却反而显得真实。我不禁想起和母亲的一通电话,向我抱怨父亲喝完酒之后太过啰嗦,末了说了一句"下次,他再喝醉,我就不管他了,让他就睡门口好了"。我忍不住笑了,用现今的话来讲,这种"反差萌"实在让人没法招架,连忙一板一眼的劝说父亲去。和书中的母亲极为相似,我的母亲对于房子也有些不可思议的执着。老家的那个房子,家里人都认为不该再装修了,留着钱,养老或给我在外地买房也好。母亲却一直坚持着想要把我的房间好好装修一番,说服不了别人,就来向我求助。就像小时候,我想买玩具去向她撒娇一样。我们似乎很容易忘记,母亲们也有着对幸福的追求,也许从他们还是孩童开始,就憧憬着一栋这样的房子。为了孩子和家庭,放下了半个世纪的愿望,也该去实现了。
被遗忘的梦想,被遗忘的人。作家们用文字拼凑出既是艺术,也是生活。生活中,我们总是淡淡的遗忘,慢慢的走远。作家将这个过程轻轻抽去,把两个本来遥远的时间点拉近,甚至贴和在一起,我们才意识到,曾经最亲近的好友早就不在联系。酒杯交错之间述说的梦想,也已经腐烂在某个角落。书中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PS:由于工作原因,《皮囊》不是一气呵成读完的,情绪不一样,加上本来就是由不同的小故事组成,整个读书笔记显得有点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