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新闻说:重庆一男子喜欢结交朋友,微信朋友圈每天都很热闹。每次一发出消息,就会有上百个点赞,数十条评论。“一呼百应”的原因是他经常发“点赞”红包。一个月下来“闲闲地”三四百元开支,一年就发了6千元,对此他笑道:“发红包是小,联络感情是大,主要是怕被遗忘。”
何必?!何苦?!
又想起了另一则笑话:某人国庆在商场撞见一同城圈友,彼此都很愕然很尴尬,原来几小时前对方在朋友圈里发个一组在美丽欧洲畅游的照片,引来大家羡慕惊呼的点赞,怎么立马就在遥远的家乡撞上了呢?你牛逼啊你会玩时空穿越!
何必!?可笑!
在刚过去的这个国庆,我的朋友圈也再次惨遭旅游图片刷屏:到处是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当时突然发觉想点赞已经肌无力了。再这样无休止扮演深情点赞师我就崩溃了,如此浪费生命照顾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疲于欣赏各位生的、熟的、不生不熟朋友的幸福生活与精彩言论。难道不觉得自己吗“蓝瘦香菇”?
网络图片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想当初,微信朋友圈只是一个供朋友分享的乐园,而分享这东西,只需安静慢用,如午后偶遇知心好友、美酒香茶般,纯净而宁静,但如今的朋友圈却是如此的鱼龙混杂、喧哗吵闹,嬗变成了交际圈、生意场。当你的圈子膨胀起来后,就不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朋友圈,也不同于因那些因同一兴趣动机成立的群聊群,更不再是最初那个三五知己对酒当歌,风花雪月,或胡言乱语,肆无忌惮的私人场所,而变成了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围观者众,让人欲言又止的大众广场。
回到现实生活中,当人越多时,我们想说的话反而就会越少。这种生活图景,也成为虚拟世界中微信朋友圈里的现状。相信这不是腾讯当初设计这款产品时的初衷。
每个人的朋友圈各不相同,相同的规律是,小圈子自在,圈子大了就不好玩了,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朋友圈,当演变成社交圈、商业圈、广告圈,名利圈,生意场、工作坊,甚至是各色人等来去围观的江湖场所后,这块本应自由的网上虚拟空间被无可奈何地被强迫扭转成了现实生活的复制品。
“强扭的瓜可不甜”,在我的朋友圈中,此前很多人都喜欢发东西出来分享,渐渐地冒泡的人越来越少,潜水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从来就不言不语,有的突然消声匿迹。你也许会说是玩微信的热潮过去了,人们热情消退了,互联网产品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而已的,也许吧!
但从社交关系中人性心理的角度去解读,别有一番况味。
人逢知己千杯少,能成为知已的必定是少数。现在朋友圈里的“朋友”却无远弗届,包罗万象。除了几个闺中蜜友,更多的是工作朋友、生意朋友、酒肉朋友、猪朋狗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种各样的人涌入朋友圈。不管此前的身份是什么……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教师同学,闺蜜同事,上司领导、生意朋友,工作搭档等等,一入朋友圈,通通都化身为同样的身份——朋友,而事实上,“朋友”不过是披在外面的一层外衣而已,原来的关系才是根本,而人心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是这个世界上与太阳一样不可直视的东西”。当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无法直视的人心搭着友情的便车涌入后,“朋友”两字也就无法再纯净。问题来了!
网硌图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圈子大了,什么人都有。而人越多时,可以说的话却越少,人多的地方如同江湖,江湖就是一个名利场,各种欲望暗流汹涌。而欲望这东西,不外乎物质、心理、精神三个层次。直白点说就是要钱、虚荣、要脸。
世间攘攘,皆为利往。要数朋友圈里最热闹的,当仁不让是各种“微商”与准“微商”,这些商人朋友天天不辞辛苦,粉墨登场,不停吆喝。现在谁的朋友圈里没有几个整天发广告信息的人呢?当然若是闺蜜你不看也要留着时不时捧个场,以免把关系搞僵搞砸了;不熟的如果受不了,干脆拉黑走人罢了。另一种是把自己当成人生赢家,成功人士的,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各种眩各种晒,眩富晒美貌、眩娃晒恩爱、眩美景晒美食,眩风花雪月晒游山玩水,反正就是我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我的人生是如此幸福成功,来,掌声在哪里 ?更高级的是那些在朋友圈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圈中智者,好像这一生的功成名就,出人头地都要在这里传播出去,让全世界知道一样。背后隐约可见的是掩盖不住的虚荣心和酸爽感。
纯洁美好的朋友圈除受到私欲涌动的内容污染,还被各种相互交叉感染的“病毒关系”入侵。其中破坏力最大的是名为“同事”的关系,与单纯的朋友不同,同事虽也是朋友,但内涵和外延都复杂得多,现实关系中有上下级,男与女,甚至有可能还是竞争对手,不妨问问自己,有几个同僚可以交心的?自微信成为办公的标配后,因各种工作需要进入朋友圈的同事越来越多,朋友圈无可奈何地强行玩成了“同事圈”,公私不分了,本来八小时以外的空间就这样变成了现实里的“工作间”“办公室”,领导、下属、还有隔壁部门的张三李四都挤进圈中来,这些都是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现实中的距离个个比亲人还亲近,在朋友圈里行走像极了活在个封建大家庭中,关系错综复杂。想想当初,后悔不该让爹妈进来,跟好基友说句话都不方便,如今就更难受了, 在圈中发言发东西,更加的如履薄冰。本来只想把朋友圈当成个风花雪月、胡聊海吹的私人会所,却就这样被活生生地装修成了“办公室”、“会议室”
更郁闷的是,圈中同事又与外单位朋友交错相识,朋友圈里的关系网因此更加诡异敏感。中国人最讲究人情往来,不能得罪人。来而不往非礼也,必须平衡好种种关系、但在一个公开的空间里,点了这个不点那个如何是好?更加要命的是,这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朋友圈是个时空场,生命不息,点赞不已,漫漫长路,一生不变吗?套用一句话来说“点赞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点赞”。在朋友圈里,发出来的东西都是每个人自己认为好的啊,今天点了这个明天不点,难道它不好吗?如何应付这么多人才不至于厚此薄彼。在这个如同玻璃屋的圈子中,一现身就无处可逃。罢罢罢,这个时候沉默是金,就当做自己没看到罢了,反正圈里每天几十上百、甚至几百条的刷屏量,没看到也是可以谅解的吧!信不信就由你了?反正我不与你玩这心理游戏,也不想被人情关系所捆绑,要不,每次进入,都觉得喘口气都难,圈中都是熟人,礼尚往来,人家点了你的,你总得回报下,毫无反应,人家如何为继,点了这个另一个相互认识的呢?一出场就得想想如何在朋友圈这张关系网里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平衡处理好各方关系?好吧,大不了,我每天从头到尾点赞一遍,日复一日,长夜漫漫,同志,能坚持住吗?
进入朋友圈这个关系复杂的时空,上下左右,昨天明天,在这么多朋友中,不想打个招呼就只能蒙面而行,只看不出声,当我没来过。想想如果是走在陌生的城市,擦身而过都是不认识的人,多好!我们生活的这个喧嚣世界,已经太拥挤了,大家都嚷着活得累,多么希望跑到无人的荒野上赤足狂奔,撒野翻滚,大声呐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那何苦又另投罗网呢?
发东西出来的朋友当然渴望别人的回应,希望有人共鸣欣赏。腾讯为满足大家需示,设置了“点赞”功能,如今却成了个让人头痛的符号。“点赞”这东西,还是比较适合于小范围内、私密空间,在大庭广众中、众目睽睽下的朋友圈里,简直就是等同于公开拍马屁、拉关系的手段,让人有种溜须拍马、互相吹棒的不良观感,或像是个礼尚往来,还人情债的礼物。比如这中秋月饼,你送我,我送你的,其实又有谁是真心喜欢的呢?而且,私下里送也就算了,在被人围观的朋友圈里,送给了这个朋友能不送给其他人吗?君子之交还是淡如水好,发不发、点不点赞,让人纠结半天,像做贼似的,这又何苦?活着就是要自由,如果被朋友圈绑架,岂不是自讨苦吃、自带枷锁?
真正的点赞,是因为内容本身。而不是因为发布的人,也不是因为顾及别人的想法,更不是为了自己的小九九,否则在这样如同玻璃屋的圈子里,点赞的动机如同司马昭之心,事实上,一眼望去,很多人点赞主要都是冲着人去,内容倒是其次。即使是内容好,也多是因为是这个人发的才点,好的内容多的是,干吗不点赞别的呢?背后有礼尚往来的人情关系,有讨好巴结的不言自明,这些东西,还是放在私聊中好。在朋友圈里点赞这个功能看来可不再是个好Idea。有话分享回应就直说好了,无话就往下刷吧。
开心的分享如果成了猜心游戏就是负担,不想难为自己,也不想难为别人,有些人渐渐自废武功,退出江湖,不再出现于朋友圈,有些人飘忽不定,时不时冒个泡,找一下存在感,也有打时间差的,只发不点赞;只点赞不发。等等,各有各的策略。
网络图片“君子之交淡如水”,友谊因纯净才有生命力。我宁可相信腾讯当初设计推出微信朋友圈也是如此初心,如果你是个喜欢纯净简单的人,希望远离世俗纷扰,最好能坚决拒绝各种各样不因友情而来的人入侵朋友圈,如果无法抗拒失守了,那真的是远离朋友圈为好。
也许是听到了用户的心声,微信已经为朋友圈增加了标签分类功能,分享对象可以选择,这个比直接拉黑别人更加人性化,方便实用。配合“看不看”“给不给看”权限的设置功能,帮助圈中人回归真正干净的、有价值的的分享,这才是朋友圈的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另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已经遇到微信疲劳,每天被垃圾信息绑架。的确如此,在泛滥的垃圾信息中浪费时光,就是糟踏生命,而如果总是忙于在别人的舞台下充当送花鼓掌的观众,也将永远无法做自己生活的主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