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罗辑思维曾经推荐一本叫《清教徒的礼物》的书,当中有不少批判当代MBA教育的言辞,经理人或管理者缺少了“清教徒的礼物”,仅有“专业的训练”和“文凭”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未必是好事,甚至可能是灾难。
怀着这样的心情,现在却也不得不在本科毕业四年后,走上了这么一条自己“深恶痛绝”的道路,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
同时我也希望,如果能够顺利考上,未来的我不会成为霍博兄弟鄙视的搞“身份特殊”的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普通人突破自身阶层最直接的方式就只有读书深造了。在培训机构的“义正言辞”之中,燃起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下定决心坚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那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导致的现阶段矛盾。
我知道这个学习成本可不仅仅只有高昂的学费,自此九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我要每个周末来回奔波在城市的两头,要用别人周末逛街看电影打游戏的时间,背单词做数学题,单就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来说,对我都是个极大的挑战。
第一堂课,校长亲自做动员大会。他讲考研,尤其是专硕并不难,坚持下来就能赢得胜利。别看第一堂课坐了将近150人,等到七八月份可能连2/3人都没有了,和你一起上路的人很多,能和你走到终点的却没有几个,所以击败你的不是考试,而是你的耐心和毅力。
我们听得都很热血澎湃,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七八月份。在职考研,工作家庭学业压力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九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谁能担保就一定能坚持下来呢?
老师再三叮嘱,要我们一定按照课堂学习的进度来复习备考,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市面上的教材很多,不要多花冤枉钱购买。回头看了看我买的资料,加起来有两本新华字典那么厚,“汗牛充栋”和“学富五车”可是两个概念,但是总觉得考试是零和博弈,我多准备一些,心理上就能占到便宜。显然这种思维方式影响我又做了一个错误决策。自认为是考试这个“系统”束缚了我,其实还是自己的“思想”束缚了我。
如此说来,考研难与不难,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对所有参与专硕考研的人来说题目都是一样的,难和不难它只反应了我的主观感受,如果仅将注意力放在现在的状况,就没有办法进入一个正确的思考模式,就还会陷入一种“条件反射”,仅依据我们自己的观点,目标,规则和习惯来指导行动。
如此:不难,也就变难了。
故事情节取材于实际生活
思想方法来自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我觉得我真的很能扯,硬生生把考研的事和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拼凑在一起。
说句实话,现在以我的阅历读这本书还是很吃力,很多时候不知道在讲什么。3月份伊始职月班长要求统计这一个月有啥目标和想法,估计我要食言,读都读不透,更别说精读。
但按照费曼教授的方法:教是最好的学。最近一系列文章都会围绕《第五项修炼》展开。不会像《生活的哲学》那样随便讲两个就草草收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