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大约五百多年,像大禹、皋陶他们是亲眼看到尧舜之道而得道的,而商汤是通过学习前人传承的尧舜之道而得道的;从商汤到周文王,又是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他们是亲眼看到商汤之道而得道的,而周文王是通过学习前人传承的商汤之道而得道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他们是亲眼看到文王之道而得道的,而孔子是通过学习前人传承的文王之道而得道的。
孟子说,从孔子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离开孔圣人的时代并不遥远,而且我的家乡离孔子的家乡是这么的近,如果我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那么从今以后就没有圣人之道的传承了。
孟子认为,尧舜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最早的圣人,他们手下的大臣大禹和皋陶等人,受尧舜的言传身教,也成为了圣人,而商汤是通过学习尧舜的事迹和流传下来的制度文献,通过修身而成为圣人的;商汤的大臣伊尹和莱朱亲身得到商汤的熏染,继承了商汤之道,并把它传扬下来,周文王就是通过学习商汤之道而成为圣人的;周文王的大臣太公望和散宜生也能亲自得到文王的传承,而孔子则是通过学习前人的传承而得道的。可见,自尧舜以下,从大禹、皋陶,而商汤,而伊尹、莱朱,而文王,而太公望、散宜生,而孔子,都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也就是说圣人之道就是尧舜之道,其他的都是传承的尧舜之道。
将中国儒家文化进行这样的梳理,证明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是孟子的重大贡献,后来韩愈、朱熹先后都遵循了这一思想,提出和完善了道统学说。
孟子说:“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前一句是讲时间,后一句表面上是讲空间,其实双关语,居,既指居住地,又指居止,即孔子的言行,而且重点是讲孔子的言行,即孔子的事迹和教诲还比较清晰,并不是遥远模糊的。
因此,孟子最后说:“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如果这样还不能把孔子的思想传承下来,那么以后就不会有孔子的思想流传下去了。这句话说的比较含糊,所以各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我们结合《孟子·公孙丑篇·二十二》就可以明白,这个传承孔子真传的人,就是孟子自己。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天命未欲平治天下,如果要平治天下,那个精神领袖只能是他孟子,平治天下靠的什么,当然是尧舜之道,换言之,他孟子就是儒家传统的嫡传。
“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这句话还是“舍我其谁”的意思,只是表达很微妙,几乎都是虚词,这就是文言的妙用。
后来的历史证明,孟子正是“其人”。
【《孟子》简读之尽心篇0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