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周朝的鲁国国君鲁桓公和当时的齐国国君齐襄公身上(这也不是周朝第一次发生这样的国君之间的情杀事件了)
鲁桓公有个女人,他带着他一起出使齐国(就是游山玩水去了)。这一玩,玩出事了:当时的齐国国君齐襄公,和他的女人好上了。如果只是这样,鲁桓公也就是一顶绿帽子戴戴,可是他不忿,怼了他自己的女人。
然后,这个女人和他不一心了,联合齐襄公,弄死了鲁桓公。
弄死,你就弄死吧,鲁国人就算再弱小,也肯定不能就此罢休。于是和齐国说,人死了,不能复生,面子总要给的,我也不要你的国君来抵命,把当初执行命令的那个人交出来吧。
于是,这个彭生,就被齐国国君拿来顶缸了。
回头来,再来仔细推敲,真的是这样吗?
《史记》中原文这样记载: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畏(说明鲁桓公是公务出差,目的是外交和平),不敢宁居,来修好礼。礼成而不反(这句是重点,不反),无所归咎,请得彭生以除丑于诸侯。 齐人杀彭生以说(通悦,取悦)鲁。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国君去出使,结果被你杀了,(我们弱小)想要讨回公道,又不敢,所以,你自己想个办法,好歹给我们鲁国一个面子吧。于是,齐襄公把那个杀人的人给杀了。算是给了鲁国面子。
那么问题来了:齐襄公是不是铁了心一定是因为政治原因才去杀了鲁桓公,还是仅仅是刚好因为那个女人杀了鲁桓公?
想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要至少明白两点:
一, 动机
杀人动机是什么?如果是政治目的而杀,那么在鲁桓公来的那一刻,就应该避免意外,直接囚禁,然后杀掉。可是并没有,齐襄公是在他和鲁桓公的夫人偷情的事情败露之后才动手的。所以,很大成分不是政治原因的击杀。
二, 靠山
俗话说,杀人偿命,那么,齐襄公作为一国国君,他是明白这一点的,可是他还是杀了鲁桓公,那么他一定是有什么自信不会因为这件事就去偿命。这个靠山是什么?结合当时诸侯国的板块和运营鬼母,当时的齐国隐隐有称霸之势,背山面海,易受难攻,无论是版图,还是兵力,都不是小小的鲁国能够比拟的。所以,齐襄公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为了抹除后患,杀了鲁桓公。 事实也正是如此,即使国君身死他乡,鲁国人依旧只能请求杀了那个杀手来遮羞。
所以,非要说齐襄公是因为政治原因才杀了鲁桓公,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明显的,在动机上,更倾向于情杀。 最后,鲁桓公的这个女人也再也不敢回到鲁国,而至于她当初一心看上的齐襄公有没有给她应有的尊重,这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如同狼,羊喝水的故事一样,无论你是在狼的上游,还是狼的下游,作为一只羊,狼想杀你,总找得到借口。自身不够强大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至于背锅侠“彭生“,没有当刺客的觉悟(杀人之后,应该第一时间消失啊,你替国君杀了人,国君就有可能某天杀了你),却揽了刺客的活,他的死也是本无必要的牺牲。
反观如今,出了事故,第一时间被捕的是这个项目,或者工程的负责人。我想,恐怕也是吸取了历史的教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