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玩手机。不知道家长瞎忙什么,让手机替代了童年不可或缺的亲子教育。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一忙起来,就把手机扔给他们,被老婆抱怨究竟是工作重要、还是家庭重要?以至于现在出门的时候,孩子们只粘着妈妈,对我这个爸爸不管不顾。
我想,这种情况很多家庭会遇到,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缺失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多重要时刻,甚至平时见面的次数都很少。孩子们为什么会叛逆?可能父母的情感没有触及他们的内心。
不管是富裕家庭,还是贫穷家庭,对于孩子的家教观有其雷同之处,那就是没有时间监管孩子学习,也不想知道他们的情绪,只顾吃穿住行等基本保障。殊不知父母的做法影响孩子们的认知体系。
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谈钱,那孩子就会认为所有事情也能用钱来解决;父母看不起老师,那学生也会对老师不尊重。所以孩子们过度玩手机,也能映射出一些问题。
因为单亲或父母外出的原因,孩子的性格因为至亲长期缺席变得孤傲、怪癖或隐忍,与祖辈在交流上的代际跨越,有可能导致孩子们的情绪无法疏导。手机里的短信、电话存留着父母的消息,可也隔绝了他们对于至亲的想念。
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当他们遭遇困境需要安慰却被告知需要多少钱时,很多可以增进感情的机会就这样被“世俗之物”所占据,与父母的关系只剩金钱往来,手机成了他们的“枕边人”,默默倾听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们沉迷游戏,实则是家长缺乏管教责任,没有让孩子体会到亲子互动的愉悦,只能从手机中寻找慰籍。
家庭教育,是一种父母与儿童的心灵交流,而不是以成年人的视角去剧透他们的人生。每个孩子对于生活都有着各自的想法,父母的过往经验,限制了他们对于未来的设想。
当父母与孩子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父母之言成为孩子令行禁止的武器,亲子关系便陷入极难修复的境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处于叛逆期,实则是家长从没有试图了解孩子们的真实反馈。
父母与孩子,在教育面前是平等地位。如果想一门心思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的理想设定,其实是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人的言行可以被抑制,但他们的思维与想法却是越挫越勇。
为了不让孩子外出面临危险,干脆递个手机,把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殊不知过度纵容,就是把孩子推向远离独立、好动的深渊。
老师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也希望家长朋友们有能力、有精力、有余力的时候再要孩子。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家庭的希望。但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家家有本难忘的经。
如何教好孩子,不是动用家庭暴力,也不是把教育归结为老师、学校,而能够抽出时间去与孩子谈心谈话,去带他们参与亲子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与牵挂。
手机里的有趣画面,永远不如与爸爸妈妈共同玩耍来得记忆深刻。尽管有时也会让我们愤怒、郁闷或者哭笑不得,但看着孩子在我们面前嘻笑打闹,我想这才是幸福该有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