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没有出现在读书组的初始书单之中,而我之所以读它,是因为项目三小组的需要,初衷是希望能从书中获得灵感,总结一套适合拆书小组高效运行的游戏化机制,提高大家的参与度。我尝试抱着这样的目的性,希望能够“套取”一些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然而在真正深入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套用戴老师常提到的“道法术”三个层面,我发现书中所讲其实是上乘的“道”。也让我深深反省自己在着手做一些事情的初衷。
本书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游戏”是玩家自愿为自己设置的“不必要的障碍”。越过这些障碍,需要的是重复性、创造性、探索性的团队型脑力&体力工作。既然游戏是这么艰苦而复杂的工作,我们为什么还乐在其中呢?事实上,现实的工作也往往要求我们具备以上能力,然而它们却并没有像游戏一样令人着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游戏照顾到了人类最本质的渴望:我存在,我有用,我影响着别的人/别的事。
游戏的4要素是:自愿参与、反馈系统、目标、规则。在登录游戏的哪一刻,你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任务目标和清晰的步骤指示,做得好会有明确的反馈(比如经验值的上升,小人儿的欢呼),做得不好,也会有好笑的、嘲讽的或者是温馨的激励场景。在做任务的过程中,你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做到哪一步了,离目标还有多远,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还有对社区的贡献。游戏唤起的是我们的积极情感,比如(宏大的游戏场景、历史背景等带来的)敬畏、热爱、释然、(参与Wiki、知乎社区这类众包项目的)自豪和由衷的快乐。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玩家们逐步建立彼此之间更强的社会联系,也一步步认识自己关于幸福的定义。
相对于现实,游戏赢在了“人”。即游戏是为玩家设计的,而现实往往更关注“事”。所以玩游戏这件事情经常被有些人看做是“耍手段”、“不严肃”、“没有责任感”的体现。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投入游戏的过程中,人们全情投入当下,积极、乐观、敢于接受一切挑战、执行力爆表、团队意识非常强,乐于和陌生人结盟并创造更强大的社群。如果能以同样的状态投入现实工作,那将会是多么热烈的图景。作者预言,未来世界会完成游戏化迁移,一切都将变得有趣又富有挑战性,而我们每个人都将是玩家,不用再“鬼鬼祟祟地接近幸福”。
谈谈我个人的收获吧:
①个人层面的收获
我个人也是一个玩家,现在在玩的游戏是《英雄联盟》——一个团队合作型的即时战略游戏,我每天投入进去的时间在2h左右,有空的时候晚上玩两局。在接触本书之前,我的游戏诉求就是和身边的人保持社交联系,还有释放压力。偶尔会因为游戏而心生愧疚,觉得自己应该告别这种无意义的行为。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更新了自己对游戏的诉求——认识自己,并试着激励团队。
“认识自己”这一点,体现在我擅长和不擅长的位置上。比如我玩得最多的是辅助位,强调与另一名队友从头至尾的默契合作,帮助TA拿到更多击杀,是一个保驾护航的角色。映射到现实中,我确实比较倾向于关注“人”,如果别人能够因为我而变更好,我会备受激励。而在游戏中,我非常不擅长玩与对面玩家一对一互刚的“硬汉”型角色。在面对“老虎型”的竞争氛围时,我自动居于“考拉”的角色,表现为非常紧张,没有勇气,规避风险的类型。这影射出我的短板,即没有队友合作的情况下,面对强压孤军奋战时很难正常发挥。所以我着意去练习这样的位置,试着打出侵略性,打破舒适区。事实证明效果还是有的,我在独当一面的情况下有了更多的自信。
在以往的游戏经历中,5个陌生人从开局到结束基本不会有太多交流,如果有人技术不好,会有队友“喷人”。所以我试着在开局的时候就跟队友说加油,我们可以赢。如果是自己出现问题,直接说对不起,队友出现问题,我会安慰TA说没关系,下一次注意一下就一定没问题。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是5个陌生人,通过一个人的激励和主动交流,大家更愿意心平气和,把注意力放在目标上,而不是盯着谁出错,是谁的责任。
②团队项目层面的收获
我们的项目目标是:“ 号召大家,以 ‘ 边读书,边产出 ’ 的方式,一起 ‘ 写 ’ 一本书”,这本书的topic是“北邮人产品经理入门书单导读”。在执行中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不知道怎么激励团队成员,让大家更有参与度,更专注的阅读,产出有质量又真诚的读书感悟。我们没有能力提供太多物质奖励,于是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试图挖掘出一点 “ 盈利 ” 的可能,最后也无疾而终。
而回归本书,它强调,人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感知到自己对周围产生的影响。于是我们着眼于 激发每个人的“ 内驱力 ”。我们在最初就着意营造一种 “ 氛围 "——即每一块儿石头抛下水,一定会产生涟漪。我们进行了对每位参与者的一对一调研,在过程中挖掘每个人参与的初衷、本质的需求点,把所有人视作一起经营一项事业的同盟者,对每个人提出的观点、产出的感悟都积极点评,并给予中肯而具体的评价,让每个人感知到自己被重视,自己的付出会得到反馈。在这个过程中确实考验了自己的耐性和沟通力。
时至今日,从开始到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比我们预想的积极。所有人给出的正反馈,都是给我们整个团队最大的激励。
最后附上整本书中感触最深的一段话——
心理学教授、《我—代》(Generation Me)一书作者简•藤格(Jean M. Twenge),曾极具说服力地指出,如今最年轻的一代,尤其是80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可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文化越发强调“自尊”和“自我实现”。但正如无数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精神导师所指出的:真正的实现,来自履行对他人的承诺。
我们希望别人不是因为“我们是什么人”而尊敬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做了某件真正重要的事情而尊敬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