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双桥游记 (文 万大千)

双桥游记 (文 万大千)

作者: 妞妞康复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5-07 09:30 被阅读0次

        5月5日天气多云,温度适宜,再度跟随张老师游学。从上午8点到下午四点多一共游学十处景点,分布在大小双桥村和古荥镇里。其中神秘的专线铁路,王氏宗祠,双桥酒厂,盘肠大战英雄侯玉全纪念碑和商代隞都冢位于大小双桥村域,在此先对今天游学的大小双桥村部分做一下回顾。

        沿着惠济区江山路南行过了双桥花卉市场,往前行不久就看到了一条铁路,顺铁路右拐,把车停下,开始了今日游学的第一站。在这里看到有两条铁路在此分叉,一条在南,一条在北。靠北的这条铁路线,在路轨中间已经杂草遍布,无人看管,应是一条久未走过火车的废铁道了。在铁轨前,张老师让我们蹲下观察。随着张老师的手指向处,我们发现了铁轨一侧有些字体,大概是年代久远,上面的字体仅依稀可辨,据张老师说这是俄文。几乎每隔一段距离在铁轨上就会发现一些字体,同游的须老师发现里面刻有年代,且每一段铁轨上面的年代都有一些差别。估计是出厂年月不同,属于不同的生产批次吧。看来建造这条铁路的建材还是从前苏联进口的。跟随张老师,我们沿着这条废弃的铁路走了几百米,来到一处铁网大门前,大门紧锁,显然是不让外人进的。这里视野豁然开朗,隔着铁丝网,我们看到左边的铁道上停着一列火车。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在南边的那一条铁路线就通向这里,张老师说这条铁路线就是京广铁路线。那么我们刚刚走过的这条废弃的铁路线又是怎么回事呢?张老师慢慢揭开了谜底,原来这和5901工程有关。

        大家应该都知道三所,就是黄河迎宾馆。这座兴建于1959年的国宾馆是为了接待中央领导准备的,当时营建该馆的工程代号就叫5901。从建成后到1971年,这座豪华的宾馆曾经二十余次接待过毛主席。毛主席外出视察都是乘坐专列,为了安全,一条铁路线从京广铁路线分出来一条支线直接通到三所院子里。当时我们国家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为建造这条重要的铁路线就从前苏联专门进口高质量的铁轨,在几十年中不断维修保养,曾经的枕木已经换成了水泥的枕石,但铁轨依然如当年一样的结实。今天,这条曾经神秘无比,安全等级极高的铁路线眼下就静静的躺在我们的脚下,任凭风吹日晒,铁轨锈迹斑驳,不复当年辉煌,只看见茂密的野草和零星的野花在悄悄地绽放。

        张老师安排这个景点的用意颇深。大家固然知道郑州一直以来都是全国铁路交通的心脏,米字形高铁枢纽。在宏大叙事之余,西北专线的故事犹如一曲幽然的旋律让我们感受一下郑州铁路文化之一个小小侧面,留下几多遐想......

        离开这里,重新拐回到江山路上,掉头向北,然后向左拐就进入了双桥村。沿着窄窄但还算平坦的村路向前开,拐了几个弯之后,我们的车队停到了一个大院子外面,院子是传统的中式建筑,从远处看像是一座庙宇。下了车,我们看到一块匾额悬挂在大门上面,上面从右往左写有“王氏宗祠”四个大字,字体古朴有力。大门紧锁,我们站在门外,张老师开始了讲解。原来像王氏宗祠这样的家族祠堂在郑州并不多见。双桥村姓王的人家占了全村人口的90%。王姓也是中国最大姓氏之一,我们一行就有两位。正在惋惜无缘进入祠堂一探究竟时,旁边不知何时站着的两位老者发话了。说话的老人有七十岁左右,身体微胖,慈眉善目,开口先夸赞张老师讲的特别好,然后简单介绍了双桥王氏的来历。原来,双桥王氏是来自元末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王氏先祖带着族人来到这里落户。七百年来,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如今散居在国内外的王氏这一支已有数万人之多,每年清明节都会在祠堂举行祭祖活动。老人语态祥和,一派乡贤风范。跟同行须老师一聊,居然是郑州原某中学校长,教过化学。张老师还向老人问起了双桥著名特产,双桥酒的事情,双桥村自古以来就有酿酒的传统。解放前村里还有很多酒坊,解放后公私合营成立双桥酒厂。据张老师说,双桥酒很受郑州人欢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凭票供应的年代要两张票才能买一斤酒。张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1900年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狩,第二年回銮北京途中路过郑州,当时的地方官曾将双桥酒作为贡品之一进献给皇上和皇太后,据说他们喝了之后龙颜大悦,双桥酒自此名满中原。

        也许是老人心里特别认可我们这个张老师游学团,这时主动邀请我们进到祠堂内参观,并马上打电话给同村负责祠堂的村民。过了一会,另一位老人骑电动车过来了,据介绍他是王氏宗亲会的秘书长,平时负责祠堂的维护。废了半天劲,终于把门锁打开了(好事多磨),我们一行终于得见祠堂内部真容。祠堂并不大,也就一进院,正面是大厅,厅前是一座高大的香炉。右边是偏房,用作接待和管理人员之用,左边是一些石碑。正厅上面悬挂的匾额上书“三槐堂”,笔法不俗。左右立柱上是楹联,“一门忠气山河壮,百代精神日月光”。走进三槐堂,正中供奉着双桥王氏列祖列宗的牌位。两边的墙上,则是诸位乡贤奉献的二十四孝挂图,足以显示尊老敬老是王氏族风。从一进门就闻到浓厚的酒香,旁边桌子上摆着一瓶白酒,包装貌似茅台,上写郑州味道酒,看来这就是老郑州人热爱的双桥酒了。

        出了祠堂,到了门外,王老先生问我们愿不愿意到酒厂参观一下,如果愿意他就请刚才为我们开门的这位王老秘书长给我们带路。这简直令我们喜出望外,刚才张老师还打听去酒厂的路呢。王老先生打了一个电话,对我们说,已经跟他弟弟说好了,让我们过去。原来,王老先生的弟弟就是双桥酒厂的董事长王玉欣先生。

        可以说自从昨天张老师在群里剧透了今日的路线,我就对双桥酒充满了好奇心。河南传统的名酒一向以张宝林著称,却从未听说过双桥酒。今日有缘,我们来到了双桥酒厂,还得到了董事长的亲自接待。王董事长跟兄长长得很像,只是眉毛更浓一些,不过这样一来更有企业家的风采。他亲自带领我们到了酿酒车间,只见地上铺着厚厚的草垫子。掀起垫子的一角,下面用泥封住的就是正在发酵的酒浆。根据车间墙上的酿酒流程,从投料,加曲,封好窖泥,发酵到装甑蒸酒,总共要十几步,原料都是精选的粮食,用的是本地的水。蒸好的酒还要放入陶瓷坛中搁在恒温恒湿的地窖中陈酿老熟一年后才能精心调制后成不同口味的成酒。从车间出来,王董事长带领我们去久已向往的地方--酒窖。

        当一名工人打开酒窖的大门后,一股扑鼻的酒香就把我们包裹住了。顺着楼梯走到地下的酒窖,全是大酒缸,一排一排排列整齐。酒缸上都有牌牌,上面写着酿制的日期。有一坛酒已经打开了,王董事长拿来一摞小塑料杯,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工人用一个小舀子给每个人的杯子里舀了一些,大概有两三钱酒。我小口抿了一下,酒香浓郁,感觉到舌尖有一点发麻,然后向舌根蔓延过去,到嗓子眼时始觉有些热热的,但是没有辛辣的感觉。一问王董事长,原来这是还没有调过的原酒浆,有65度,怪不得,真是有劲的美酒!

        从酒窖上来,跟着王董事长去到成品酒库,这里分不同品级码放着一箱箱的酒,据王董事长说,他们一年产量不大,根据市场需要,每年销售额几千万。我觉得,虽然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这样的好酒,且是唯一的真正的郑州本地酒(用的是索须河的水酿制)很多在郑州生活的人都不知道,看来还是要多宣传才行。作为唯一的郑州本地酒来说,该酒性价比很不错,本人声明绝非酒托,反正大家都是满载而归。

        出了酒厂,我们驾车来到了村子里的一处小巷,停下车四处打看,只见在巷口处一块石碑靠墙而立,来到跟前,见上面写着盘肠大战英雄 侯玉全。据张老师说,1948年10月,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发起了郑州战役,一股敌军从这里准备向北撤到黄河对岸的新乡去。被解放军包围在这里,敌军凭借着双桥村的寨墙(那时双桥村四周被一圈寨墙所包围,平时可以起到防御匪患的作用)负隅顽抗。经过激战,解放军攻进村寨,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连长侯玉全(其实为候玉金,烈士的战友后来发现这个错误,指出侯玉全应该是误记,所以在纪念碑的碑文里那个全字被加上了两点,成了一个金)带头与敌人拼起了刺刀。在连续打倒两个敌人后,被第三个敌人从侧面刺穿了肚子,肠子流了出来。候连长面无惧色,把肠子一盘塞回肚子里面,继续战斗,直到把这个敌人消灭,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英雄牺牲的很壮烈,他的墓地现在郑州烈士陵园。这里只是立了一块碑,纪念在这里曾经的激战和洒下热血的忠魂。只是纪念碑立在一个房屋的墙外,太不显眼了,且周围环境太不相称.....

        如今的双桥村到处是断壁残垣,看来是拆迁过了。所幸王氏宗祠还在,飘着酒香的双桥酒厂还在,见证了双桥村沧桑历史的索须河水将永远静静地流淌。有这些在,双桥村的魂魄就在;有他们在,就能留得住乡愁。这样,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什么时候回来都能有些归宿感吧。

        离开了双桥村,我们继续向西,沿着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开了不多久,拐入了另外一个村子。这个村子也是废墟一片了,路也不是太好走,左前方有一座小山包映入眼帘,上面还飘扬着一面旗帜,我隐约感觉到那里可能就是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地了。果然,前面的车在小山包的旁边停了下来,我们也都下了车。走到小山下,那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小双桥商都遗址,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张老师介绍说,这里叫做小双桥村,刚才我们去的双桥村又称做大双桥村,这一带有民谣称,大双桥有酒,小双桥有冢。这个冢就是我们面前的这个山包。

        这座山包在这里已经上千年了,村里人都以为它是汉初丞相周勃之墓,在山包的另一面还有一面石碑,上写汉丞相周勃墓。这座山包被村民视作神明的象征,每到清明或一些节气,都会来这里烧香祭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会,村民在这里发现了商代的文物,才引来了文物部门的关注,继而展开了发掘。直到今天,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那么到底这座山包是什么呢?原来小双桥村的这一片被考古专家们认定是商代隞都遗址。大家都知道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在市区的二里岗,就是在商城路附近,在历史上那里被称为商代亳都。据考证,从第12代商王仲丁在位起,商都开始从亳迁往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这就是隞都的来历。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大量商代文物,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朱书文字。这些文字被发现于小型陶缸表面,系用朱砂书写,其形状结构与甲骨文一脉相承。

        黄河引水渠从村子的西南经过,张老师说曾经有群友建议沿着这条渠从头到尾走一遍,想想也是令人向往的事情啊。

        可能是跟考古有关系,现在的小双桥村明显也经历了拆迁。希望将来在考古发掘完成后,能建立一座规模宏大的隞都博物馆,那时,这小小的小双桥村可要大放异彩了。

相关文章

  • 双桥游记 (文 万大千)

    5月5日天气多云,温度适宜,再度跟随张老师游学。从上午8点到下午四点多一共游学十处景点,分布在大小双桥村和...

  • 双桥

    (自创,希望大家喜欢!) 又在无意间想起了第一次去周庄的时候,那时候刚放了暑假,天还热的很。我手里拿着旅...

  • 双桥

    双桥在我的记忆里,是抹不去的。——这双桥并非陈逸飞笔下的双桥,她们非名胜古迹,她们不过是我故乡的为世人所不知的两座...

  • 双桥

    桥,对渴求交际的人类来说,往往是附带着特殊情感的事物,它不但是连通两岸的工具,更是心灵沟通的化身。一说桥,很容易让...

  • 相约周庄,谈一场千古之情

    双桥 双桥,俗称钥匙桥。是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碧水泱泱,绿树...

  • 七绝.万石涵翠

    (夏门屿浪) 文/菊 万石翘张云水岸, 双桥沧雅步闲亭; 棕杉松竹林荫翠, 山色湖光映锦屏。 【平水韵】九青 壬寅...

  • 七绝涵翠谷

    (夏门屿浪) 文/菊 万石翘张云水岸, 双桥沧雅步闲亭; 棕杉松竹林荫翠, 山色湖光映锦屏。 【平水韵】九青 壬寅...

  • 2018-06-18

    双桥春色 (2) 双桥春水碧环山 水碧环山杏花香 香花杏山环碧水 山环碧水春桥双

  • 祭万州江桥文

    来源于网络 可痛者已然旬日,因缘具陈,事相如烛。恨为斯文,以省自身,以警来者。 来源于网络 滚滚长江东逝,隐隐二桥...

  • 素行·双游记01

    素行·双游记01, 今天是九月二十六日,这篇文章把题目改了一下,以前是《行者双骑漂游记》,现在改成《素行·双游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桥游记 (文 万大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ko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