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 redo log 和 binlog 保证持久化到磁盘,就能确保 MySQL 异常重启后,数据可以恢。
binlog 的写入机制
binlog 的写入逻辑比较简单:事务执行过程中,先把日志写到 binlog cache,事务提交的时候,再把 binlog cache 写到 binlog 文件中。
系统给 binlog cache 分配了一片内存,每个线程一个,但是共用同一份 binlog 文件。
image.png
分两步
- write,指的就是指把日志写入到文件系统的 page cache,并没有把数据持久化到磁盘,所以速度比较快。
- fsync,才是将数据持久化到磁盘的操作。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 fsync 才占磁盘的 IOPS。
write 和 fsync 的时机,是由参数 sync_binlog 控制的:
- sync_binlog=0 的时候,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只 write,不 fsync;
- sync_binlog=1 的时候,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会执行 fsync;
- sync_binlog=N(N>1) 的时候,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 write,但累积 N 个事务后才 fsync。
因此,在出现 IO 瓶颈的场景里,将 sync_binlog 设置成一个比较大的值,可以提升性能。
但是,将 sync_binlog 设置为 N,对应的风险是:如果主机发生异常重启,会丢失最近 N 个事务的 binlog 日志。
redo log 的写入机制
image.pngredo log 可能存在的三种状态
- 存在 redo log buffer,是在MySQL进程内存
- 存在文件系统的 page cache ,写到磁盘 (write),但是没有持久化(fsync)
- 存在hard disk,已持久化到磁盘
为了控制 redo log 的写入策略,InnoDB 提供了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参数,它有三种可能取值:
- 设置为 0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 redo log 留在 redo log buffer 中 ;
- 设置为 1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将 redo log 直接持久化到磁盘;
- 设置为 2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 redo log 写到 page cache。
如果把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设置成 1,那么 redo log 在 prepare 阶段就要持久化一次,因为有一个崩溃恢复逻辑是要依赖于 prepare 的 redo log,再加上 binlog 来恢复的。
两种场景会让redo log 写入到磁盘中
- redo log buffer 占用的空间即将达到 innodb_log_buffer_size 一半的时候,后台线程会主动写盘。
- 并行的事务提交的时候,顺带将这个事务的 redo log buffer 持久化到磁盘
在并发更新场景下,第一个事务写完 redo log buffer 以后,接下来这个 fsync 越晚调用,组员可能越多,节约 IOPS 的效果就越好。
为了让一次 fsync 带的组员更多,MySQL 有一个很有趣的优化:拖时间。在介绍两阶段提交的时候,我曾经给你画了一个图,现在我把它截过来。
image.png
图中,我把“写 binlog”当成一个动作。但实际上,写 binlog 是分成两步的:
- 先把 binlog 从 binlog cache 中写到磁盘上的 binlog 文件;
- 调用 fsync 持久化。
MySQL 为了让组提交的效果更好,把 redo log 做 fsync 的时间拖到了步骤 1 之后。也就是说,上面的图变成了这样:
image.png
如果有多个事务的 binlog 已经写完了,也是一起持久化的,这样也可以减少 IOPS 的消耗。
如何在IO瓶颈上提高性能?
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方法:
- 设置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 和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 参数,减少 binlog 的写盘次数。这个方法是基于“额外的故意等待”来实现的,因此可能会增加语句的响应时间,但没有丢失数据的风险。
- 将 sync_binlog 设置为大于 1 的值(比较常见是 100~1000)。这样做的风险是,主机掉电时会丢 binlog 日志。
- 将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设置为 2。这样做的风险是,主机掉电的时候会丢数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