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第21首)别董大

作者: 胖哥记录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2-06-06 22:33 被阅读0次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你呢?

    我就像飘荡的飞鸟,顾影自怜。离开大城市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时间。

    漂泊在外,生活很贫苦。大丈夫一时贫贱不算什么,但是我今天的处境实在有点丢人,有点惭愧。我遇见了好朋友董大,我要送他走,结果没有钱请他喝酒。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

    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创作背景

      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公元747年(年唐玄宗天宝六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天宝六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为什么第一首《别董大》写得那么豪迈、乐观,第二首又写得那么颓唐、伤感呢?同一场合的诗怎么差异那么大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第一首诗是写给对方的,而第二首是写给自己的。这个时期,高适活得挺卑贱,没有什么地位。而对方,这个董大,可能比他更有名气,更有前途。

    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推测高适的心态。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言下之意,天下人都认识你,可是谁认识我呢?所以,他一方面当然是在真诚地夸赞、祝福董庭兰,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的遭遇发牢骚。第二首诗里他说“丈夫贫贱”,说“私自怜”,意思就是怀才不遇,颇为怜惜自己。

    除了表达祝福和发发牢骚,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有一层意思,即他和董大可能是非常知心的朋友。他相信自己是董大最好的知己,尽管他跟董大的人生境遇有差距。他现在很贫贱,董大已经有一定名声了,但是高适丝毫没有嫉妒,更没有自卑。他既表明我们是知己,你我是难舍难分的,也坚信对方前途一片光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董庭兰与高适的友谊是无比珍贵、极为健康的。

    从表面上看去,两首诗的情感差距很大,一首豪迈,一首伤感。可是细细揣摩,二者之间仍然有潜在的情感联系。

    第一首诗虽然整体豪迈,但是不要忘了,第一句中还有一个“曛”字,表示日落时分光线昏黄。第二句又说“北风吹雁雪纷纷”,也给人一种凄寒、漂泊的感觉。前两句的景物描写,跟后两句的情感表达之间,其实是有一些落差的。为什么要写这些比较昏暗、压抑的景物呢?说明高适一方面坦荡荡地祝福对方前途光明,一方面心里难免有挥之不去的一层阴云。

    第二首诗整体上好像很低落,但是后两句又明显有一种调侃的味道。高适是以大丈夫的心态调侃自己,说一时贫贱其实算不得什么,只不过现在贫贱得有点过分了,实在太穷了!为什么有心情自我调侃,而不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呢?原因在于自己虽然贫贱,但是一想到有董大这样的知己,就颇感安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背诵(第21首)别董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ls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