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底之怒→心流

心底之怒→心流

作者: 筱武 | 来源:发表于2019-07-26 17:16 被阅读0次

    我有一位朋友,在高校教书,专业是哲学。他不爱写论文,自称“述而不作”,这在今天的大学里可不好混。可他也不在乎,职称到讲师就满足了。他的课讲得很精彩,被学生评为优秀教师。课下他喜欢下棋,出过一本棋类教材,他还长于台球运动,每周都去玩上半天。他看上去挺另类,可也结了婚,生了孩子。我见过马云,也见过比尔·盖茨,两人脸上都不时露出幸福的微笑。可这位朋友,却是我见过的最快乐的人。

    心流体验与快乐

    我曾看过一部美国纪录片,记者在片中采访了背景不同的人,只问一句话:“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十个人中九个人的答案都是“快乐”。还有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女性,想了想说:“思考什么是更美好的世界,以及如何实现它。”最后这位的答案貌似深刻,不过我想她也同意,更美好的世界至少是更多的人感到快乐的世界。

    正如《发现心流》的作者契克森米哈赖所言:“快乐是正面情绪的原型,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许多思想家都说过,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我们之所以想追求财富、健康或名声,都是为了借此得到快乐。然而,追求快乐也不是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其他好处,因为快乐本身就是目的。”问题不在于为什么要追求快乐,而在于如何获得快乐。

    过去几十年,快乐程度逐渐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研究国民幸福指数的论文逐年增多。有一项发现一再得到学术界的确认——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再增长对快乐就没什么影响了,亿万富翁也只比普通百姓快乐一点儿。《发现心流》引用的历时性研究发现:“1960—1990年,当美国的个人收入节节上升超过原来的两倍时,声称自己非常快乐的人的比例仍稳定在30%的水平。”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早就指出:“当身体的由于匮乏而产生的痛苦全都被消除了以后,身体的快乐就再也不会增长了,只能在种类上变换花样。”

    物质上的匮乏解除后,我们在心理层面的幸福感就取决于自身潜力的开发程度。契克森米哈赖强调:“如果一个人不能设定生存目标,不能充分运用心智,他所获得的美好感受不过只是人类潜能的一小部分。”作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见过不少位高权重的政商人士,以及杰出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然而在他看来,这些人的生活虽然美满舒适,却没有一位过得比乔更好。乔是一家铁路车厢装配厂的维修工人,他的社会地位虽不高,可常常获得一种“心流”体验。

    “心流”(flow)是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庄子笔下的庖丁,他将屠宰术上升到了乐舞的境界:“……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活动中,我们的心(heart)、意(will)、念(mind)处于分离状态,甚至相互抵触。想做的事、该做的事和正做的事不是一回事儿。而在心流体验中,人会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欲望、意图与思绪协调一致,充满了和谐顺畅的精气神。在这种巅峰状态下,“……自我意识已消失不见,但感觉却比平日强烈,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得时光飞逝,瞬间已过数个小时。”美国诗人马克·斯特兰德在谈到自己的心流体验时说:“当你沉浸在工作中,你便失去时间感,完全出神,全副精神都贯注在所做的事情上……当你将某件事情做得十分出色时,你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那几年,常常找校内一位师傅修理自行车。他看上去六十岁上下,头发掉光,还瞎了一只眼。他住在一间狭小的修车棚内,没活儿干的时候就看一台黑白电视,哼唱几句京剧。每当学生找他修车,这位师傅就来劲儿了。他一眼就能诊断出机械故障,飞快地摆弄工具,让自行车重新运转起来。他就像铁路车厢装配厂的维修工人乔一样,能够从工作中获得自得其乐的心流体验,既维持了生计,也解决了别人的问题。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教师朋友也属此类,无论教书、下棋还是打台球,他都能进入一种近乎庖丁解牛的境界。

    心流体验是否伴随着快乐?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并不觉得快乐,此时神智专注,注意力都集中在活动上。歌手唱到高音区时,还要分心感受快乐,很可能就会跑调。可完成任务后,我们回顾刚刚发生的一切,就会生出一种充实美满的感激之情,快乐也会发自内心地喷涌而出。快乐取决于很多因素,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饰、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都会给人愉悦感。经常体验心流状态的人未必比其他人更快乐,可他们容易体会到持久的成就感,也更自信和自尊。《发现心流》作者指出:“光是因为生活过得好而感到快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们还要能在从事有利自身技能锻炼、有利个人成长及发挥潜能的工作时感到快乐。”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已高龄八十有三,他是匈牙利人,生长于“二战”时期的南斯拉夫,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移民美国。少年时代的契克森米哈赖发现,经历战争创伤的成年人很少能重建舒心愉快的生活,于是他开始探索生活幸福的秘密。钻过哲学、艺术和宗教的书堆后,他终于在心理学领域找到了解开谜团的途径。契克森米哈赖终生致力于建立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的系主任。他最重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对心流体验的一系列研究,此外他在认知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方面均有建树。

    这本《发现心流》并非学术著作,而是契克森米哈赖写给普通读者的一本自助指南。书店的货架上总摆放着很多自助书籍,教人如何发财致富、结婚生子、运动休闲,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生活的经验之谈。《发现心流》则建立在作者自己的科学发现上,也结合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契克森米哈赖自称:“我将以最保守的态度,重新讨论何谓美好人生。既不谈先知预言,也不谈怪力乱神,而是针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尽量寻求合理的证据支持。”

    为了搜集心流体验的经验证据,契克森米哈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造了一种“心理体验抽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研究人员为受试者配备了呼叫器,提醒他们按时填写随身携带的手册。呼叫信号每两小时响一次,每次听到鸣响,受试者就记下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位置、活动和同伴等信息。很多受试者在描述最优心理状态时都会说:“仿佛一股洪流带领着我。”契克森米哈赖据此提出“心流”的概念。基于成千上万名受试者的调查数据,《发现心流》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自得其乐的建议。下面谈谈我最有收获的几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底之怒→心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md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