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品,产品就是能够供给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产品的本质是满足人的需求。
什么是产品?
开宗明义,想要做好一个东西,必须要知道它是什么。同样,想要构思好一个产品,必须要理解什么是产品。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更可以是给人的感觉,总而言之言之,产品是服务于人的,被人使用和满足人的需求是其根本职责与价值之所在,产品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的需求。
需求从哪里来?
当我们明确了产品是为人服务和满足人的需求的这个问题后,产品的需求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需求来自于问题
有人的地方有就有江湖,有了江湖就有了问题,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于是产品就诞生了。想要出行,但是走路不够快,于是人们驯服了马。马不够快,于是有了车。有人有车,有人没有车,于是有了出租车。有了出租车,但是还是有人打不到车,于是又有了Uber、滴滴、神州专车。任何产品的需求来源都是来源于问题,而问题由人产生。
产品就是解决人所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产品人的工作就是不断解决问题。
产品的三要素是什么?
在构思一个产品时我们需要想清楚三件事情,我们的产品服务的对象是谁,他们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我们的产品,他们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去解决他们说遇到的问题。这三件事情就是产品的三要素,角色、场景、路径。
角色:为什么要知道我们的产品服务的对象是谁?
在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先来看几句话。“我想要做一个二手交易平台的产品,面向所有有二手交易需求的人”、“我想要做一个通讯产品,就像微信那样的”、“电商?不要想那么多照着淘宝抄一下就好了”,“新功能?照着竞品抄一个就好了”、“为甚么这么做?竞品就是这样做的啊”…… 这样类似的话,是不是似曾相似?是不是仿佛昨日还回荡在耳边。这就是典型的没有想清楚产品服务对象的结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产品所面向的目标用户,不是简单单的一句“有购物需求的人”就可以概括的。不知道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就没办法做出来有差异化并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目标人群的产品,就没办法在切入市场时找到合适的点去拉取第一批用户。产品与产品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他们服务的用户的特征不同,也就是用户画像不同,不同的用户画像自然就会有不同需求,不知道产品的服务对象是谁,就是目无目的的朝天乱开枪。
场景:为什么要知道他们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我们的产品?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PC时代互联网的区别在于时间的碎片化,同一个用户在PC时代与移动时代使用产品的场景是不同的,同样是上网聊天的需求,PC时代使用的可能是QQ,到了移动时代使用的可能就是微信。场景的不同,就导致了分析思路的不同,如果将使用PC场景下的产品使用方法,放到手机上会是什么感受?你想象一下用手机按Alt+Control+Z呼出QQ消息就知道了。故此,我们在界定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边界时,一定要从在场景中考虑,分析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产品,这个场景下有什么需求会让它去使用我们的产品,如此分析需求,才是更合理与科学。
路径:为什么要知道他们怎么使用我们的产品去解决问题?
需求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需求来源于问题。互联网提高了人类社会的效率,人们使用互联网产品的路径,其实本质是在重复线下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几乎是相同的。想想,“在淘宝买一件东西时,找到一个商品下单,结账”与”线下到零售店买一件商品时,问老板东西在哪,拿到前台结账“两者的行为路径是不是相似?再想想”淘宝购物车“与”线下超市购物车“的结帐流程是不是相似?任何产品的解决问题的路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有依据的,演化而来。当然,如果要问,那么人类最初始时使用产品解决问题的路径是依据什么,那就是哲学了…
如何考虑产品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
产品是服务于用户的,让用户解决问题,并且好好地开心地解决问题是一切产品的宗旨。在想清楚角色、场景、路径后,我们还需要想清楚,如何保证产品的用户体验。
讲到用户体验一般会提到《用户体验要素》中所提及的五个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视觉层。该书于2008年出版,时隔今日已有10年时光,不评价书中知识是否过时,只看其思路,任何知识都是有过时的时候,但是输出知识的思路却是不会过时。这五个要素,我认为可以总结为5点:
我们的产品要给谁做的?想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让他们一下就知道我们的产品是为他们服务的,让他们在我们的产品与竞品在脑海中对比后会来尝试我们的产品。(战略层)
我们的产品要能够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能给我们的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去解决他们的需求(范围层)
我们的产品应该怎么做,让用户能够以熟悉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去使用我们的产品去满足需求。(结构层)
我们的产品应该怎样展示给用户信息,让他们知道产品能提供哪些东西,快速的传递信息。(框架层)
我们的产品要做成什么样的?做成什么形象才能传递出产品想要给用户留下的印象,并且这个印象是符合用户审美的。(视觉层)
这5点,已经基本包含了产品如何考虑用户体验的思路,无论用户体验五要素是否过时,其思考用户体验要素的思路都不会过时。经典之所以被称作经典,不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知识,而在于其思路,知识是随时都可能过时的,但是思路不会。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做产品和写文章,其本质输出的是思路,而不是表现形式。
定义产品规则
想清楚产品如何做之后,还需要定义产品的规则。人有行为准则,同样产品也有产品规则,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产品没有定义好其规则,就很容易陷入自相矛盾。拿“接受消息”与“发送消息”举例,信息反馈是在发送与接受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反馈信息,那么如果定义产品规则为接受端用户体验优先,则不应该出现“已接受”字样的提示,以避免接受人的尴尬。如果定义了产品规则为发送端用户体验优先,那么就应该有“已接受”信息提示功能。
不同的行为准则会让人给他人留下两种印象。同样的,不同的产品规则也会让同一个团队做出两个相差很多的产品。
产品的本质是满足人的需求
需求来源于问题,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结束
PC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使用场景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分析思路的不同
知识是随时都会过时的,但是思路不会
不同的产品规则,会让同一个团队做出两个相差很多的产品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来源于日常学习与工作,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理性吐槽,欢迎交流。
注:此文@甘轻语 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