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拿自己做了个试验,什么试验呢?放下手机,具体来说,针对以往玩手机的恶习,调整为每天固定定时翻阅,差不多半小时就可以,集中的去做去处理。这个事情从8.13开始做的,这中间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感悟。第一:没有人因事找我,起码在我看来,有种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感觉。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但主要功能还是不变的,就是通讯,剩下百分之七十是可有可无的。第二:跳出这个圈,自己真的是没事时会刷朋友圈,然后看各种职场公众号文章,表面上是学习,实际上跟学习占不了半毛钱关系,丝毫起不到促进作用;第三:当没有手机去看时,内心还是蛮痒痒的,因为此刻你就要想着去做什么事情,这时感觉时间空出来很多,当想摸手机时,就顺手拿出本书翻看或者看电视也可以,心里舒坦了很多;第四,让我意识到,有重要的人重要的事找你,自然会给你打电话的,不会在扣扣微信上去给你说,同时我有事情给别人说
也可以优先选择电话让别人引起重视很关键。
这个方法,其实是在关注职场一年级中,有一篇文章提到过,提升工作效率80%的十个方法,其中之一,对手机的使用上,固定时间去回复消息,一天三次足矣;朋友圈刷新、公众号阅读集中一个时间段15分钟足矣,一天手机上这块其它的就不会干扰到你,让你受此拖累!无非说的是,闲下来时候去做什么,你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让你身心放松下来。行走在大都市里,看到每个人似乎都很忙碌,身体在忙碌,内心也在忙碌,忙的一刻不得停歇!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在初期时先追求量,量到达一定的数值时,自然会发生质的改变。好比,一个大学生的培养,需要十二年,十二年才能有机会出一个好大学生。现在任何速成的,好比,三十天让你成为书法大师,让你轻松月入过万,速成背后的心态是非常的浮躁,求学问最忌讳的就是这种心,当拿着这种心练习写字,那结果呢?可想而知,眼光只盯在结果上面,学习的乐趣体会不到不说,本来习字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带着功利的心也就没了。一个人的出名,必然是在前期有着大量的积累,才有最后的厚积薄发,而不是一句口号,你可以!你没问题!然后你就成了。
写这篇文章,还是要带点引子的,在今年的8月5号,与川叔沟通好确定时间后,来了一场远程会话。中间,他针对我学佛这块发表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可是当时的我好想学了有段时间了,内心想去反驳,不知从何说起,感觉话就闷在肚子里,脑子里没有思路去怎么阐述表达,我也明知他说这块是很片面的在我看来。
现代很多人去寺庙里去烧香祈福,为自己、为家人,许下自己的愿望,求佛菩萨保佑加持!可能有人会说这有用吗?如果有用,我祈求佛给一百万,他给我一百万吗?给不了是吧,那就是骗人的。万事讲个缘由!加上很多人对佛法认知上,可以说只停留在表面,只停留在烧香拜佛上面,其它的不愿意去了解、也不愿意去接触,加上社会的整个舆论导向,对佛教产生了很多负面的看法。
同样的两个人去寺庙许愿,一个是贪官,因为拿了很多不义之财,布施了好大笔钱,在佛菩萨面前,为自己祈求官运亨达!他认为我拿出了这么多钱,佛菩萨一定会帮助我的。其实,烧香、拜佛,这些在寺庙里是属于僧人日常的功课,不知从何时起,寺庙成了许愿的场所!这就导致,很多人谈起佛,第一想到的是寺庙,第二想到的是许愿、烧香,第三想到的是“假和尚”,现在都没有真和尚了等等。再其它的,他都不知道,本身人们的认知就是停留在,只要他看到不好的事情,会把所有的全部归结于同类群体身上,这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还有些学佛的再做出坏榜样的话,那就是学佛的没什么好东西,佛都是骗人的,就知道骗钱。
很多对佛的了解很片面,也是机缘在里面占一部分,但深入了解呢?佛是干嘛的呢?佛教创始人是释迦摩尼佛。他出生于皇室家庭,要什么有什么,父母把他当继承者来培养,希望他将来能继承自己的皇位。可是在20岁时,他因为机缘了解到人世间的痛苦,自己本人有了别人所拥有的一切,并没有感觉到快乐。就毅然决然离开家,去寻找心中的答案,放弃了皇位,在接下来的时间到39岁得道。然后开始讲经说法,一直到79岁,他所说的言论,成了一部部的经典,比如《华严经》、《心经》、《楞严经》、《大悲咒》,说起来也很搞笑,在上大学时旁边早晨会放大悲咒,但当时我应该有搜过知道这是叫大悲咒,但当时的我并没有对佛法产生兴趣。直到后来,在2016年,我26岁在工作单位接触了佛法,慢慢的了解,直到如今。一切还要讲究机缘。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是真实来到过这个世界上的,留下来很多传世的经典,这中间蕴含了很多的智慧在里面。
从如今现象来看,就从许的愿望来看,能看出整个社会弥漫的风气,都在追求金钱、地位、权势,简单说是名与利!像释迦摩佛时代,忘了是公元多少世纪了,那个时代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的思想影响改变了整个世纪,至今不变。孔子、老子、孟子东方的,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释迦牟尼佛,这些古圣先哲们把他们精华的思想都留在著作里,如今的我们对此不闻不见,只是追求名利,为自己,私欲不断膨胀!透过现象看本质,祈福的背后是一个个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从哪里找答案,从经典里可以找到!
如果家里面有上学的子女,就希望将来能考好大学;当官的,希望官运亨达,最好一路青云直上;做生意的希望,日进斗金,最好的进的货全部卖光。考上好大学、官运亨达、日进斗金,都是我们的愿景。可是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呢?祈福的背后,无非是希望佛菩萨能帮帮我们,帮我们渡过这个难关,这可真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只需要磕几个头、烧几柱香,达成了心中所愿。如果人人都如此,看来没有贫富差距,人人都是富翁。一个孩子想要考上好的大学,脱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中有一个出了问题,将老走向社会都是有问题的,当然这种问题有的是显示的、有的是隐性的。家庭教育典范,现在印入脑海的当属孟母三迁、半途而废。
这两个成语的由来是有典故,典故的原型就是孟子。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这个礼仪,不管对内还是对于外来的其它的国家,尤其当年郑和下西洋,整个明朝在整个全世界是强国之一,但展现出来的是大国的风度,多少国家为此屈服,他们不是屈服在刀枪子弹之下,对于明朝的向往,很多其它国家使臣,有的是国王自己亲自带队,一两百号人跑过来,吃吃喝喝的晚上好几个月再走,在这中间好几个国王在中国去世的,而且还强调不回去了,希望能葬在中国的这片大地上。这是何等的荣耀,当时作为国人是何等的自豪!现代人把传统文化,统归为儒、释、道三家。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当时的传统文化的命脉奄奄一息差点因此灭绝。好在随后有很多仁人志士,自发组织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慢慢的更多的人又了解到了。
修行,修正自己、改正自己的行为。眼睛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何时我们关照过我们的内心。看样子身体成长了,心灵一直都没有得到成长。这就导致了成年人的世界出现了很多的“巨婴”,成长是痛苦的,我们不愿意去面对,也不愿意去长大,希望有人为我们遮风挡雨,代替我们承担本该属于我们承担的那份责任,这就导致接下来的多少年,我们可能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丧失了这样的能力。自信从哪里来,从一件件的小事来,它无关乎外貌、地位、身份等等。不是说有钱了就自信,而是在没钱的时候就自信,自信就是对自我的肯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