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篇幅不长,算是一个故事,似乎又不是一个故事。大量的内心独白式的描述让情节上并不那么吸引人,仔细读之,方见其中精彩。
默尔索,一个对任何事物都无所谓的人,对于母亲的葬礼、自身杀人案件也是抱着一种看客的心态,似乎这一切都与他无关,只是在履行一种必要的形式罢了。
无奈,想要置身局外
说他是行尸走肉似乎有点不太符合,他是有朋友,也许并不能算是朋友。但正是这个不算是朋友的人给他带来灭顶之灾,虽然他并不在意。他所作的一切大约只是当时想做罢了。他不会装样子,甚至连简单的敷衍都做不到。在邻居雷蒙主动示好做朋友时,他的回答是:“做不做都行,无所谓。在一般人看来,这似乎是拒绝,而对于默尔索来说,这只是他内心所想,脱口而出,并不愿再费事想其他圆滑的答案。在女朋友问他:“你爱不爱我”这样的问题时也不肯说出爱她,将这个问题看得毫无意义,即使下一秒钟他就将和女友亲热。基于如此现实的目的,他也不肯将就敷衍。他似乎在心中有一些原则,冷静地近似冷血。不仅对别人冷血,也对自己冷血。
他对一切事情的无所谓,是对当时生活的世界的绝望。现实生活似乎让他提不起什么兴趣,与女朋友的亲热只是一种感官刺激,工作不过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升职加薪当领导不是他所追求的,自然也与他无缘。领导对他失去母亲所作出的安慰,在他看来也只是假惺惺地作态罢了。对于素不相识的门房也毫不掩饰对于母亲去世的无所谓。他的开枪杀人也能归结为被太阳晃了眼,无意识地开了枪,无意识地杀了人。他对于质控起诉也懒得辩解,说他理性也不合适。明明有很轻易就可以减轻罪责的说法,而且没什么风险,他却选择来说他当时的状态,这些在所有人看来只是狡辩的话。
他死了。他超脱了。丛生到死他自认为是凌驾于这个世界之上的。他所处于的是上帝视角,所以他对一切都无所谓。亲人的去世、杀了人、不明不白地被各种按上各种罪名致死。可以说,这种人在现实中是基本不存在的,面对求生的本能,他也会在能让自己活着的时候辩解几句。而默尔索,在他看来,住在监狱的貌似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他的内心对于这些法官、神甫、律师、陪审人员等是怀有一种轻蔑的。因为轻蔑,所以并不屑于辩解。律师也告诉他,不说话是最好的选择,他也懒得问为什么,他看破了生死,对于死亡也没有恐惧。甚至还说道想让很多人来看热闹。因为此时的他已经被定义为一个心理变态的杀人犯。他认为自己已经出了“局”,不必在这个难受的社会中讨好所有人,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悲哀,依旧在局中徘徊
然而,名为局外人,他却一直在局中。他以为自己看透生死,对一切都无所谓,那么就能得到一种解脱。其实无时无刻这个社会总在影响着他,他需要情人满足自己的需求,需要一份工作来生存,纵然他对死亡不恐惧。在邻居随意地邀请下使自己身处险境,而邻居在此后也没有为救出他做过什么努力。法官、律师、神甫等更是依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将他母亲死亡与杀人案件联系起来,从道德上已经将他判了死刑,默尔索整体轻蔑,但偶尔想要辩解一句,还原事实真相的时候,没有人在意他的语言。作为当事人,他完全参与不到对自己的审理、判决之中去,纵然主观上他对这件事也没甚所谓。
人们看着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对杀人者义愤填膺,想要惩治罪犯。而号称公平正义的法庭只是注重个人的臆断,对于杀人案本身的证据并不关心,而是集中将默尔索妖魔化,默尔索就在这个死局中无法挣脱。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看透一切并不做无谓的挣扎,而他却并不真真正正是局外人,只是局中的“死囚”罢了。默尔索想要漠视社会的准则,而一生却被准则挟裹着,无法逆流而上,顺着来似乎也没啥用,摆脱不了被规则审判的命运。他以死亡挑战这个世界,他认为自己成功了,但其实还是失败了。荒诞的世界不会留给你任何喘息的时机,即使死了也不免被指指点点。默尔索遵循了自己的准则,但是这些准则并不能让他平静地离开。
默尔索追求自然本真,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看透了现实与世界,是反击,却也是无力的,这并不能改变什么。
这让我想起来余华的《第七天》的那句“死无葬身之地”,死去了并不能解脱。又如孙悟空一般,被如来所代表的佛教所控制,最终成为所谓的一员,失去了自己。默尔索应当比悟空还是要强一点,比这位大圣要超脱。
婚姻如“围城”,社会是“局”,伟大的作家总会用他们的笔触为我们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