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南通 61 户购房人因商品房层高「缩水」5 厘米,获赔 647 万,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此事件?
购房合同上约定层高2.95米,交房时业主发现只有2.9米,还有5厘米“缩水”了。近日,江苏南通市中级法院审理了一起这样的案件,二审维持原判要求开发商按误差比例,退还61户购房人共计647万余元。
2018年3月,江苏南通的孙女士购买某楼盘商品房,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房屋层高为2.95米。在交房验收中,孙女士发现实际层高仅为2.9米,比约定少5厘米,误差比例约为1.695%。之后,双方协调不成,孙女士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参照商品房面积差异处理方式,要求开发商返还层高误差对应比例的购房款70556.05元。
崇川法院审理认为,层高“缩水”,使得开发商得以降低成本,并由此获益。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房屋再交易的市场价值,该预期利益损失理应由违约方即开发商来承担。因此一审判决开发商败诉。
随后,该栋楼涉及的其他业主纷纷起诉,法院均参照孙女士一案作出判决。开发商不服提起上诉,南通中院二审均驳回,维持原判。61户业主的赔偿金额共计6472835.62元,目前开发商已全部履行完毕。
答:层高我得画个图。
这是我随手搞的剖面图,看到那两条线么,紫色的线是层高,是你从地板到天花板,再加上楼板的厚度进去是层高(不特别精确但是大致是这个意思),然后黄线是净高,就是从地板量到天花板,用卷尺也可以,用测距仪也可以。
我们讲“层高缩水”,指的是购房合同约定的层高,和实际层高有变化。
有人在家里用卷尺或者测距仪一量,就说层高有问题,经常是光量了净高度,没有算上楼板的厚度。尤其是在一些精装修交付的房子,地板要打龙骨,天花板要做吊顶,净高度就会比层高小很多。
楼板的厚度,一般是10~15公分,开发商是可以在这里做文章的,因为可以一定程度上节约水泥用料。实践中楼板缩水的比例,和楼盘所处的地域有很大关系,有的地方楼板普遍缩水,有的地方就比较规范一些。
我在打官司的过程中,时不时就顺手带着助理把楼板量一下,算一下层高,大概90%是合格的,剩下一部分我就顺手可以打个小官司,帮客户多要点钱。
层高缩水的赔偿也不是都像这个,一家10万赔的这么狠,也有一些法治环境比较落后的地方法院酌情估一个数字赔偿给小业主。
我拿到的最少的赔偿是2000一家,正好也是295缩水到290,看到这篇文章感觉收到了一万吨的伤害。就想用测厚仪去量法官的脑壳。
当然,这种事我也只是想一想。
测厚仪就是这么个东西,我们出差一个小箱子就带上了。楼上一个人,楼下一个人,两个人“对上”,找到两个探头的最短距离,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嘛,就是楼板的厚度。[/c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