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老师的书--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

李老师的书--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

作者: JustcallmeLaura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22:58 被阅读0次

    1. 生命就像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一刻的绚烂之后,永归岑寂。除了爱和美,哪里还有值得做的事情呢?

    2. 人际关系的化境是所有的亲密关系没有纠结,没有冲突,亲情友情爱情各归其位,清清爽爽,温柔熨贴。化解难以压抑的欲望,使得关系停留在最佳状态。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的,自然和谐的;无法选择的关系,如亲情,要协调到无冲突状态,掌握好心理边界和距离。关系的基础是各自独立支撑,关系的密度是自然的,不可过度依赖,过度粘稠,中和适度,克制激烈的情绪,使得整个关系平和温柔,既不过于冷漠松懈,也不过于激烈紧张。

    精神生活的化境则必定包含参透之后的空无,向死而生,真正在内心深处接纳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因而能够从容不迫地活着,从容不迫地死去,没有恐惧,没有不舍。独立地存在,平静地死去。所有具体的烦恼都可以自我化解,很快摆脱。在精神上首先可以达到平静之境,然后到达喜乐之境。为生命的存在而感动,欣喜,也不惧怕生命的最终逝去。

    3. 人之所以无法参透,还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宏观视野。只要能够让灵魂之眼站在空中俯瞰大地,就能将天大的事情看小看轻,能够让心中的千钧重压变做鸿毛。因为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

    4. 无神论的想透之后,对于生命却采取尽情享用的态度。并不是放下或者压抑所有的欲望,已达到无我的境界,而是在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世界的空无之后,选择将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的生活方式,尽情尽兴地享用这段三万天的短暂生命,用爱与美的感觉将其充满。

    5. 人生在世,写诗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将自己的人生变成诗,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诗意。

    诗意首先是一种心境。在烦恼,平庸和琐碎的心境中是没有诗意的。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诗意其次是一种关系。在庸俗,猥琐和丑陋的关系中是没有诗意的。是充满戏剧性的,不是平庸无趣的。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中充满了诗意,他不必写诗也是一个诗人。一个生命中没有诗意的诗人,至多不过是一个匠人。

    6. 这个世界上,有恒河沙数的人存在过,呼吸过,欢笑过,哭泣过,如今他们在哪里?每个人就像旅人一样,在这里生老病死,吃喝拉撒,既无意义,也无痕迹。对于宇宙来说,个人没有意义,人类整体也没用意义。对于单个的人来说,唯有诗意栖居才对个人有意义,这样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7. 当你凝神观看,亿万像自己一样的人静静生活一段时间,然后静静消失了。这情形既恐怖,又美丽;即壮观又无奈。当年悉达多在菩提下看到的一定就是这一情景。

    无数的哲思,无数的冥想,无数的修行,都不能真正为生命赋予意义,因为从宏观看,从生命在宇宙间的位置来看,人无论如何都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人唯一自我安慰的办法是为自己的存在自赋意义,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价值,去追求,去享用,将这些价值赋予自己的生命,确定为自己这一个体存在的价值。

    诗意的栖居必定是刻意为之,先有追求这一境界的欲望,再有刻意追求的行动。所谓行动其实也只是在想象之中--把自己想象为一只自由飞翔的鸟,在世界的枝头短暂地停留。正因为生命之空无,所以一切的美好只存在于虚幻之中,想象之中。现实生活永远是琐碎的,无聊的,沉闷的,而所有的美好只是被人刻意想象出来,以便浸淫其中。

    8. 稳定的情绪来自对宏观世界的透彻看法,对微观世界的澄澈看法。如果人已将生死看透,就没有了恐惧,惊慌和不安的任何理由,如釜底抽薪。

    当我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知都越来越接近事实真相之后,终于获得了安全的感觉,可以感受到存在的平静和喜乐,不再像前现代的人们那样,个个活得像惊弓之鸟。

    每当念及可怕的空无,心中万念俱灰。一切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终究归于空无。所有的快乐甚至狂喜都无法使人摆脱这个诅咒。

    在无知的年代,万事皆空是一个恫吓的诅咒;在成熟的年代,它已经祛魅化,变成一个对既定事实的清醒认知。它不再使人恐慌,不再使人焦虑,不再使人纠结,只是令人清醒,带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奈。

    9. 我肃穆的注视着自己的生命,它怎么看都只是一粒宇宙尘埃而已,我没有办法把它看成别的稍微重要一点儿的样子。它是那么短暂,那么脆弱,那么若有若无,那么无足轻重。对它的任何强调,都仅仅是自欺欺人的夸张。

    10. 无论生活表面上显得多么热闹,其基调还是沉寂的;无论生活中有多少欢乐,其基调还是悲哀的。盖源于生命的偶然,短暂和无目的,它带来生命无可回避的沉寂。所有暂时的热闹都只不过是海水撞击岩石时溅出的浪花,生命的本质却永远像海洋深处一样沉寂。

    11. 清澈开悟领生活变得清醒。把宇宙世界人生这点事想透,其实没有什么可恐惧的,不过就是生命如宇宙尘埃,人生并无意义而已,想透了也没什么。想不透这点事就会纠结焦虑,想透了就聊无挂碍。这清澈的看法使得生命在宏观上变的轻盈,在微观上变得干净,心情也常常平静愉悦。

    12. 由于种种世俗的原因,阴差阳错,激情之爱不一定能够做到有情人终成眷属。

    13. 心中的爱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他的精神财富。它滋润他干涸的心田,使他的心变得柔软,使他的心情变得愉悦,使他的生命变得生动,热烈,纯净,欢乐。

    爱的发生有苛刻的条件:一个是要出现值得爱的对象,一个是要对他产生激情。缺一不可。

    14.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值得爱的对象的概率并不太高。世上许多人为此耗尽青春,等待很久,最悲惨的人终生都没有等到。不但真西施难寻,就连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假西施也不会轻易遇到。因为要想忽略一个人的缺点,一定要对其有相当程度的喜爱,觉得无伤大雅。一个人明明知道对方贪婪,怯懦,花心,缺点一大堆,可仍旧因为太喜欢他,才会觉得他的优点可以压过缺点,瑕不掩瑜,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了。而真正完美的人实实在在是世上难寻的。

    15. 如果有可能,人应当每日生活在激情之中,心情愉悦,欢欣,宁静,清澈。过去不知道人可以一直这样生活,直到生命的终点。      人如果热爱生命,就应当生活在激情之中,像福科那样。不是一时半会儿,而是一生一世。事情原来并不像人们一直以为的那样,激情不可能持久,一定会在熟悉之后转化为平淡的感情。那么,凡是热爱生命之人,只要有可能,当然选择保持激情状态的生存。

    16. 爱是痛苦,也是快乐。爱是一种高度的关注,任何高度关注的关系都是一种折磨,对对方的折磨和对自身的折磨。因为力度太大,所以会带来疼痛。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为了减少这种折磨和疼痛。 然而,爱是令人陶醉的,它是非理性冲动,是无缘无故的激情,带有浓烈的味道和些微的疯狂。人在爱的时候就活生生地陷入这种痛苦与快乐的情绪中,在苦与甜当中尝遍滋味。To be or not to be?人宁愿陷入这种强烈的折磨之中,还是更愿意过平静的生活呢?希望这是能够选择的事情。人的理性要强大到何种程度,才能在这样的事情上做出选择啊。因为激情之爱本来就是是非理性的,是由不得人做出理性选择的。它像飞来横祸,想躲也躲不开。

    爱其实只是“之一”

    人一旦陷入爱情,会觉得人生中没有什么比它更重要。其实,爱只是人生中诸多重要的事情中的一件。它也许比其他事更快乐,但绝不是唯一重要的。

    由于爱能够给人带来惊喜,狂喜,在凡俗的生活中感受到神性,所以容易在人的心目中遮蔽一切,超越一切,让人误以为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价值。有的人因为爱的被拒而痛不欲生,有的人因为爱的消逝而绝望轻生,像安娜.卡列尼纳,像少年维特。他们一定是把爱情看作了人生价值中的唯一,而不是之一。在爱的激情中,人陷入非理性的状态,而只要回归理性,就可以明白,在人生诸多价值中,爱只是之一,不是唯一。

    如果能够把爱情的价值理性地安顿到它在人生诸多价值当中适当的位置,就不会出现惨烈的绝望悲剧,从而使爱情这柄锐利的双刃剑在人生中仅仅显现其正面的功能,而回避其负面的杀伤力。

    17. 生命的本真状态就是痛苦的,当人陷入痛苦之中,他的状态更接近生命的这一本真状态。痛苦使人深深意识到存在,而平和却使人忽略存在,忘记存在。无论人是否意识到,存在本来就是痛苦无比的,短促得残忍,稍纵即逝。当人陷入痛苦的泥潭不可自拔,当人在痛苦的折磨中苦苦挣扎,存在像电光火石一样在心中显现。

    18. 一个人无论平凡还是不平凡,只是自自然然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去生活,这是最省力且最快乐的人生选择。

    19. 生活是具体的,情绪是每日每时的。不要让抽象的丑伤及具体的美,让尘世的动伤及精神的静。

    20. 物质生活的污泥浊水不仅包括每日汗流浃背,不得温饱,还包括过度的奢华,追求过多的身外之物。只有极简的生活才是清澈的,任何的过度奢华都像匮乏一样,是浑浊的。

    人际关系的污泥浊水是指夹缠不清的感情,半好半坏的关系,利益交换的虚构故事,剪不断理还乱,若即若离,浑浑沌沌。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纯粹的,愉悦的,清澈见底的。

    21. 高质量的生活只能是专注于当下感受的,每日每时的平静感和愉悦感,正在做的事情能够给自己带来的欣快感。其他的一切均属虚妄。

    22. 睿智的思想是令人陶醉的:严谨的逻辑,直视的勇气,深刻的分析,中肯的评论,启人心智的洞察,条分缕析的描述,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只把这智慧之美汲入心灵,对所有的谬误平庸之见不屑一顾。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生命如此短暂,如此脆弱,仅仅把时间用在这些精华上,不让其他的一切耗费自己的一分一秒。

    23. 每日应当自问:今天我写作了吗?今天我修行了吗?今天我爱了吗?

    世俗之人的修行内容主要是对存在的哲思。每日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存在状况,是不是清醒,是不是充实,是不是纯粹,是不是快乐。

    24. 平静,快乐,充实

    修行的目的之一是时时刻刻能够感觉到幸福,幸福感是修行所达境界的最明显的指标。修行越成功,幸福感越强。

    25. 在物质上,最佳状态是过简单的生活,在这个水平之外的欲望和消费都不会增加幸福感,反而会损害幸福感。在人际关系方面,最佳状态是只保持少量亲密关系,对他人敬而远之,要确保亲密关系都是自己内心喜爱,想出自然之人。在精神上则是尽情的享用人类保留下来的所有美好的精神产品。

    26. 不必过于看重肉身,因为它不仅凡俗,而且易朽。

    生活像流水不露痕迹地悄然而逝,唯有人的内心偶尔掀起惊涛骇浪,或者一点小小的波澜。这就是人生的大致情形把。

    27.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每个人看着周围的人,看着别人所拥有的天赋,容貌,才华,财富,都会受到诱惑,心境会受到打扰。在这个时候,人的心就远离了爱和美,陷入了恨和丑。为了有个良好的心态,人决不应当去跟任何一个他人比较,更不必去留意,去关注。因为别人所拥有的一切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生命,不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

    时间多的是丑陋,平庸,琐碎,龌龊,所以,一旦遇到美好的东西,一定要抓住不放。

    放眼望去,到处是丑陋的自然景观,平庸的人造产品,琐碎的人际关系,龌龊的算计钻营。

    28. 从来不爱看电视上那些家常里短的节目,打架啊,争斗啊,伤害啊,算计啊。人们为什么在可以选择美好的时候,还去陷入丑陋呢?

    如果只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能常常感觉到愉悦;如果爱看生活中丑陋猥琐的一面,就会常常陷在苦恼中。

    世界上美好事物和丑陋事物的比例是一比九,所有牵涉名利的事,日常生活的事,大都丑陋;只有人类的情感才是那罕见的美好事物。所以要想生活得快乐,就只有选择性观看这一不二法门。

    29. 自我安慰的想法是,人完全可以选择独处的生活方式,只要自己并无遗憾的感觉,并不会因为独处而觉得生命是残缺的,而能够切实感觉到自身是圆满的。对于一个物质上和精神上独立支撑不依赖他人的人来说,过一种没有朋友的独处生活,完全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

    尼采说过,与其在现实中与朋友相处,不如与书中那些已故的朋友交欢。 一个人在处于自身圆满刀枪不入的境界时,才能拥有交友的自由,并结交到旗鼓相当的高质量的灵魂朋友。

    愿继续一个人像大树一样在大地上独立支撑,继续独自一人在大地上自由行走,只是偶尔在与灵魂的朋友碰面时,发出会心一笑。

    生命是用来独享的,独享是首要的。如果一个人不会或不能独享他的生命,这个人是很可怜的。

    人来到世上,从一开始就离不开他人抚育扶持,因此养成了无法独立支撑的心性。有的人在成长之后变得独立,有的人依赖心理严重,即使在经济上可以独立时,心理上也不能独立,不愿独立。依赖亲人,依赖爱人,依赖友人,否则会失去生活中所有的乐趣。

    有的人没有独享生命的愿望,他们虽然具备了独立支撑的能力,却不愿享用这个能力,认为独处是悲惨的,不快的,所以也愿意沉湎在各自相互依存的关系中。

    30 独处是最有效率的生活方式,最舒适的生活方式,最少困扰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容易得到快乐和平静心境的生活方式。

    人的时间有限,在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想做,要做的人最好独处,这一生活方式可以省出大量时间做你想做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心痒难忍要做的事情,有灵魂冲动不得不做的事情。时间多数人并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他们终身所做之事不过是谋生的手段,或者打发时间而已,所以她们没有独处的需求。

    31. 既然生命出奇的短暂,既然生命完全是偶然,既然生命没有意义,那就一个人去体验它的喜怒哀乐,不牵连别人,也不让别人打扰了自己的生命。

    独处的最终好处是可以使人获得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愉悦。如尼采所言,即使在与友人相见甚欢之时,也只是想着回到自己独处的巢穴,与书中的已故友人在精神上欢聚。从书籍,影视,音乐这些人类古往今来最智慧的头脑神交,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的灵魂变得澄澈,使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32. 归属感不等于占有,对朋友的身和心都不能有独占之心。

    33. 人如果无法得到爱,或者无法独占某人的爱,那么与其嫉妒,不如去爱对方--嫉妒像乞讨,去爱像施舍。

    34. 人如果不愿意进地狱,就不要嫉妒,要努力克制自己嫉妒的心。所以,一旦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应当尽力摆脱,把它打扰自己的时间缩减到最短。越早挣脱,越早获得平静和快乐。一旦摆脱了嫉妒之心人就进入了自由王国,可以过上轻松愉快的生活。人生苦短,与其受嫉妒的折磨,度日如年,不如快快乐乐享用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找点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去做。

    35. 如果心不硬,在与大多数人打交道时就无法过自己的生活。小群则指身边的熟人,半熟人,同事,一般朋友。如果心不硬,就要花很多时间在他们身上,无论是应酬还是煲电话粥。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有各自的烦恼和关注,每个人跟你聊十分钟,你的时间就少了几个小时,你的生命就耗费了不少精力。

    心软也有心软的理由。这是因为,如果心不软就没有快乐。而人只有把心软的时刻保留给自己精选的人。与多数人的关系是痛苦,与少数人的关系才是快乐的。

    人生在世,在与大多数人打交道的时候,不是为了生计,就是为了责任,义务,良心,鲜有快乐可言,只有严肃,尊重,中规中矩;唯有与少数亲朋挚友,才能真情流露,无拘无束。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就是说与他人打交道时,不得不敛情拘性,不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但是他这个“他人”打击面太大,只剩下孤家寡人,孤零零在人世间,形影相吊,也太过悲怆。

    在人际关系上的收放自如是可以随时随意建立自己喜欢的关系,解脱不喜欢的关系,把不可解脱的关系变成良性循环的关系。

    在社会活动中的收放自如是可以随时随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摆脱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知道哪些事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哪些事是自己不喜欢做的。

    36. 人的内心应该是一个闭合的圆:自己的内心世界应当是闭合的,也就是自身完满的。外界的事物和人可供观赏,可供喜爱,但是自己的内心仍是自我完满的闭合之圆。

    人生在世,必须拥有能够自身圆满的愿望。我的存在不依赖别人,也不因为别人。我是一个独立支撑的个体。他人的喜爱和喜爱他人发生在这个圆之外,是额外的馈赠,因为有而快乐,因为无而悲伤,但是自己的内心必须在这个闭合的圆之内,自身完满。

    人生在世,必须要有令自身圆满的勇气和决心。人太容易让自己的内心之圆开一个口子,让别人的感觉流进来,让自身的感觉流出去。如此这般,人就会受到侵害(当遭遇别人的敌意甚至只是冷漠时),人也会丧失元阳,削弱了自身独立支撑的力量。

    37. 人能够感受到的快乐当中,有整整的一半根本就存在于精神的领域之中。

    38. 如果心地单纯,世界就是一个简单的世界;如果心思复杂,人生就是一个复杂的人生。

    人们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复杂,甚至奢侈。社会学调查已然表明,只要是过了温饱线,人生的幸福度就与物质条件再也没有相关关系。

    人在精神上也总是把自己的思绪弄得复杂,左思右想,忧思重重。所有的静思冥想参禅打坐,目标都是清空自己的思想,使之无限地趋向于单纯和空无。这是因为心思越单纯越简单,人心越安静,越接近存在本身。人只有摆脱开日常生活中的无尽烦恼,不计较,不焦虑,不纠结,不算计,才能到达平静,无忧,圆满和喜乐的境界,才能洞悉自己的人生,洞悉人间的一切,有灵魂出窍的感觉,像一根羽毛在宇宙中随风飘荡,随遇而安,随心所欲不逾矩。

    尽量去选择简单的物质生活和单纯的精神生活,我想,这不仅是最好的养生之道,而且是修炼自己人生到高尚境界的不二法门。

    心大心情会好,心小心情会坏。如果你的心是阔大的,开朗的,世界在你的感观中会变得单纯,澄净,美好;如果你的心是猥琐的,狭小的,世界在你的眼中也变得琐碎,肮脏,丑陋。宇宙就是那个样子(冷漠的,沉默的),世界就是那个样子(粗粝的,无情的),人生就是那个样子(短暂的,渺小的),你的心如果不大一些,心情就会变的晦暗,抑郁,琐碎。只有把心放大,才能有快乐。

    39. 极简是我的灵魂模样

    无论要应付都么热闹的场面,我的内心永远趋向于平静。宁静是最舒适的,最甜蜜的,最惬意的。

    所谓自觉就是存在感,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肉身和灵魂在宇宙中的位置,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与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相比微不足道,由此导出的方向感缺失和意义缺失。而绝大多数世人对存在是懵懵懂懂,无暇顾及的,他们基本上是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儿小事物,只活在具体之中,很少抽象思维,很少感觉自身的存在。他们中的大多数活得像个呆呆萌萌的小动物,大多数情况下是快乐的,有时有点儿具体而微的小痛苦(比如失恋),小挫折(比如生病),但从未感受过深刻的抽象的痛苦,即一个存在所感到到的痛苦。

    人有了对存在的自觉之后,就接近了自由之境。人想进入自由之境,前提是摆脱物质,人际关系和精神方面的烦恼。而对自己的存在自觉的人,更容易摆脱这三个方面的烦恼。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对存在自觉的人比较容易从对物质的追求中摆脱出来,不再去挣不必要的钱,他们倾向于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而不会刻意追求奢侈品,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捉襟见肘,不得不陷入更多超出日常需求的操劳之中,从而获得物质生活方面的自由。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对存在自觉之人会比较容易理顺周边关系,不会陷入过度的纠结焦虑和冲突之中。对存在的透彻了解带来对周围人群的透彻理解,对远近亲疏的通透看法,从而避免陷入情感的陷阱,以及各种非理性的关系,从而获得人际关系方面的自由。

    在精神生活方面,对存在自觉之人由于长期浸淫,会有比较丰富豁达的精神世界,不会陷入抑郁或狂躁的状态,比较容易到达平静和喜乐的境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自在和随心所欲。

    40. 人在起步的岁数,看世界上一切都很神奇,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美好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觉得世界奇妙,人生美好,获得兴致勃勃,眉飞色舞。去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见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风景,遇到一个可爱的人,做成一件看上去很有意义的事,全都兴奋异常。待到后来,发现所有的地方都很像,所有的风景都很重复,所有的人都很平庸,所有的事都没有最终的意义,心情于是变得沮丧,眼前的一切黯然失色。

    41. 物质生活很容易得到满足,其实达到身体舒适的程度就足够了,把生命耗费在精神的愉悦上面是最佳人生观。

    在参透人生无意义之后,人总要做点什么事情度过自己的人生。反正最终也是消失,反正最终也是没有什么意义,何不狂欢?李白早就放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所谓得意不一定是有什么成就,最低标准就是得到了身体的舒适,可以不必为物质发愁。

    虽然知道万事皆空,依然能够生活得兴致勃勃,这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

    42. 人生的最高标准是获得快乐,人生的最低标准是获得平静。没到这两个境界,人生就是痛苦的。

    多数人的人生在多数时间是痛苦的,要为谋生辛勤劳作,苦苦挣扎,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往往劳作一生,到退休的时候已经身心俱疲,只想像水边大石上的乌龟一样,闷闷地呆呆地晒晒太阳,等待离世的时刻。

    希望自己在到达平静状态之上,更上层楼,偶尔体验到存在的快乐,生活的质量跟这种体验的频率一定是正相关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43. 生命是极其琐碎的,每天的吃喝拉撒睡,每天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一日一夜,一时一刻,构成了整个的人生。如果昨天的生活是郁闷的,今天的生活是郁闷的,明天的生活是郁闷的,那么一生的生活都将是郁闷的。反之亦然,如果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生活是快乐的,那么一生就是快乐的。

    44. 每天的快乐比总体的快乐重要,每天的存在感比总体的存在感重要,过高质量的一天比一生重要。即时感受到的快乐才是最实在的,最值得追求的。

    45. 吸引力原则就是这么强悍有力:你的不幸婚姻是你想要的,是你当初选择的,屈从于当时的情势,屈从于父母的逼婚,屈从于内心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吸引力原理讲的就是,如果你想要一个幸福的婚姻,你是可以得到的;如果你还没有得到,那是因为你想得不够厉害。

    反面的吸引力原理则是在相反的意义上来讲同一个道理:人如果真心害怕什么,这是发生的概率就小了很多。这一说法符合吸引力原则:你强烈地向往什么就会吸引来什么;反之亦然,你强烈地拒斥什么,也就不会吸引来什么。

    你如果强烈害怕一个痛苦的婚姻,你就会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仔细考虑你们的契合度,你对他的喜爱程度,他对你的喜爱程度。这样选中的配偶,导致一个痛苦婚姻的概率会降低很多。如果说你在生活中得到了那个你害怕的结果,那只能说明你当初怕他怕得还不够厉害。

    46. 强扭的瓜不甜,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所以人做喜欢的事,事半功倍;人做不喜欢的事,事倍功半。一个人的幸运与否,在于能否看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最适合做的事,越早看出来,发展得越好;越晚看出来,发展得越差;完全看不出来,这辈子就只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了。

    47. 我选择快乐与自由

    一个人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小部分决定于客观环境,大部分决定于主观意志。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塑造自己的生活,为它赋予任何色彩和情调。

    然而人的主观意志并非完全无所作为,而是在人生的选择中占了绝大部分--你选择过一个快乐的人生,或者选择过一个痛苦的人生;你选择过一个鸡零狗碎的人生,或者选择过一个精彩辉煌的人生;你选择过一个害人害己的人生,或者过一个利人利己的人生。这是你在人生的每个选择的关口自主做出的选择。

    有人说:我没有选择得病,可是得了病。除了遗传因素外,其实是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得病与否。病从口入嘛,无论是肠炎,还是高血脂高血糖,全部都是吃出来的疾病,得不得癌跟人的心情关系最大,而心情的好坏一大半来自个人意志--只要你想让自己高兴,你总有办法的。你常常闷闷不乐,归根结底是自己愿意这样。

    在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人身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自己的选择。我选择快乐和自由,摒弃痛苦和压抑,度过一个幸福的人生。

    48. 在99%的重复和单调之外

    希望自己的生活在99%的单调和重复之外,能够拥有1% 的新意。

    我可以让自己的生活着有美有爱。每天像一个锱铢必较的小心眼的人那样扪心自问:今天我享用到了爱了没有?如果没有,就会觉得我虚度了时光,我对不起自己的生命。即使我今天没有创造美,我至少要消费美;即使我今天没有被爱,我至少要去爱。如果既没有享用美,也没有享用爱,我的一天就白过了。

    古希腊哲人说:没有经过审视的生活不值一过。我猜,所谓审视,就应当是这样的审视吧。

    49.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痛苦还不是随手拈来吗?--人生空无之苦,生命偶然之苦,生老病死之苦,失恋单恋之苦,无论哪一样,都可以让人泪流满面。但是,但是!快乐也是俯首接是的--身体的舒适感觉,精神的愉悦感觉,读一首诗的快乐,写一首诗的快乐;看一幅画的快乐;听一首歌的快乐,唱一首歌的快乐;爱上一个人的快乐,被一个人所爱的快乐。没有这样,还有那样,总有一样让人快乐,令人狂喜。

    50. 人际关系中的舒适感觉也并不是容易做到的。没有亲密关系,人会感觉孤独;关系过于黏稠,人会感觉沉重。将周边的所有人际关系调试到刚刚好的程度,才是应当追求的目标。亲情当中,既要自然舒适,又要划定边界;友情当中,既要相处愉快,又不要成为负担;爱情关系,既不太过清淡,也不太过胶着。总之,是自己周边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自然舒适,互补愉悦,也并非很容易达到的境界。

    需要通过审美活动才能获得精神愉悦的人,灵魂比较精致,活得更加清醒,存在的自觉程度较高,灵魂更加清澈,处于参透状态,更容易保持精神的平衡,平静,能够泰然对待死亡。

    仅仅是追求此时此刻的舒适这样一个目标,看似简单,却并非易事,而且应当说是在万千人生目标中最实在靠谱的一个。

    51. 人生在世,监狱是有形的束缚,习俗是无形的束缚。一个自由的人,必定是走出监狱的人,是挑战习俗的人。

    习俗就是从历史积淀下来的一整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绝大多数人都规规矩矩地按照习俗过完自己的一生,甚至没有感觉到习俗对自己的束缚,当然更加想不到要挑战习俗。

    52. 一个完美的人生必须是自足的,所谓自足是指:在物质上不依赖他人;在关系上不依赖他人;在精神上也不依赖任何人。只有自足的人才是人格完整的人,才是快乐的人。否则只能是人格残缺的人,痛苦烦恼的人。

    精神上的自足来自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知,敢于面对宇宙的空无和人生的偶然。

    总之,在物质上,精神上和人际关系上的自足与独立支撑,是一个人保持完整人格的必要条件,也是它的充分条件。换言之,只有保持在所有的事情上独立自足,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一个圆满的人,一个自由的人。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做一个自由人。

    53.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吃喝拉撒睡,一天有一天,一年又一年,大同小异。有的人比他人精彩一些,热闹一些,大多数人默默无闻,但是二者之间的区别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真正于己有关的,还是自己的心情。

    在所有的物质和外在的东西之外,真正和人的生活质量关系最大的还是他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快乐,他的生活质量就高;感受到痛苦,他的生活质量就低。

    54. 在人生中,如果我们选择快乐,就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如果我们选择痛苦,就会有一个痛苦的人生。

    55. 人每天面对一成不变的世界,一成不变的生活,还真是需要一点耐心,一点强迫症似的重复。能理解有些天才为什么会发疯,庆幸自己身上平庸的一面。

    不会烦闷的主要来源在于惯性。人在世上行走原本是漫无目的的,没有头绪,没有方向,就像一部没有方向盘的车子,沿着微微下坡的一条直路向前滑行,几乎不需要什么动力,只凭着惯性向着道路尽头的终点滑去。路上的景观略有不同,偶尔一只小鸟,一只猛兽,一朵花,一棵树使人扭头观望,甚至有一处奇异的景观令人驻足端详片刻,接着又按照惯常的轨道继续滑行。

    然而,要真正解除烦闷,只有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一本书,一首乐曲,一幅画作,一部电影,令人狂笑,令人流泪,令人感动,令人深思。只有在享用这些精神的美食盛餐时,人才能忘忧,才能从烦闷的泥沼中伸出头来,长长地喘一口气。如果没有这些世界上最聪明最有趣的人制造出来的精神之果,人生是多么难熬啊。

    当过着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的时候,唯有精神的审美为烦闷的生活增加些微的快乐。

    56. 爱就是折磨。无论他是爱你的,还是你爱他的。他爱你的在不得不离别时就是折磨;你爱他的更是每时每刻的折磨。所以人会生出能够不爱就不要去爱的感慨。然而,有时爱情的发生是身不由己的。

    刘易斯《四种爱》

    不管怎样,去爱就会容易令人受伤。爱上任何事物,你很难不会因此心乱如麻,甚至为之心碎。如果你想确保自己分毫无损,唯一的方法就是不去爱任何人,甚至爱动物也不行。

    为什么呢?因为人一旦爱,就会在乎;一旦在乎,就会全情投入;一旦投入,就会生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意;情意一深,当关系经受挫折,人就会方寸大乱,会身心煎熬,会生出无边无际的惆怅。

    是故爱得愈深,伤害愈大。伤害的可能,内在于爱。

    这里的伤,非指恶意之伤,敌对之伤,而是指情感的失落带给个体的无尽的遗憾。这种伤害最具体的感受,就是当对方离去时,你会觉得自己生命中最柔软最美好的那部分也给拿走了,你遂感到生命不再完整,你的存在遂被无尽的空虚占领。

    小王子和刘易斯都看得清楚,如果不想受伤,最好就不要开始。没有开始,就没有其后因爱而生的种种苦楚。

    这种想法是否很不理智?不见得。许多跌过伤过的人会告诉你,早知如此,宁愿不爱。

    57. 我心中的修行

    我心中的修行就是不断肃清恨以及所有的负面情绪,让爱把自己的心充满。人在世间生存,柴米油盐酱醋茶,喜怒哀乐爱恶欲。常常遇到许多烦恼,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嘛,没挣到钱啦,没升到职啦,没出名啦,求爱被拒啦,孤独寂寞啦。如果让这些倒霉事时时萦绕心头,情绪就常常负面。本来不如意事就占到人生八九成,人还要让负面情绪占据心头,那是十分不智的选择。

    修行的过程就是要尽力将所有的负面情绪清除出去,包括所有的贪嗔痴,所有的怨恨嫉妒,所有的失意烦闷。打坐也好,冥想也好,哲思也好,反正要把所有这些令人不快的念头从心头消除尽净,不断压缩它们在心中所占据的时间和空间,一直压缩到不让它们占据一丝一毫的时间和空间,才算成功。

    在清空负面情绪后,当然是让正面情绪占据整个心灵的空间和时间。我不觉得这事有多难,所以我对抑郁症这件事总是无法理解。只要时时想着高兴的事,让美和爱把自己的生命充满就可以了嘛。一个是占满所有的空间,一个是占满所有的时间。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去粗取精的过程,不断去掉杂质杂音的过程,不断筛选的过程。留下精粹,去除无杂。

    人在哪里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纯度。人可以生活在大城市,小城镇或者农村,生活在随便哪个国家,这些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生活内容之纯粹与美好

    人在达到温饱水平之后的物质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纯度。人可以住在豪宅也可以住在斗室;人可以开汽车也可以骑自行车;人可以穿上万元的衣服也可以穿几十块的衣服;人可以吃山珍海味也可以吃粗茶淡饭。要紧的是生活内容之纯粹和美好。

    人际关系模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得纯度。人可以活在人群之中,热热闹闹;人可以孤家寡人,冷冷清清;与他人可以像浓汤烈酒,化也化不开,也可以像清汤寡水,泾渭分明。要紧的是生活内容之纯粹和美好。

    对我来说,生命的内容唯有写作和恋爱,前者是美,后者是爱。世俗的一切都是无趣的,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一般的人际交往。唯有写作和爱情是有趣的,两者全都仅仅发生在精神领域。

    在有生之年不断地修行,天天修行,目标就是一个快乐平静的美好人生。

    58. 远离所有的虚荣和应酬,本真地生活。日日享受快乐,咀嚼痛苦,沉浸在生命的体验之中。

    人会受到虚荣的诱惑,因为它热闹,诱人,就像一个男人炫耀他的爱马仕西装,跑车和豪宅,一个女人炫耀她的包包,珠宝和时装。世上多有人空虚而无聊。如果不炫富,他不知如何打发自己无聊的时光。

    许多的社交活动也不过是虚荣和应酬罢了,人们在其中说些不咸不淡的闲话,交流些不痛不痒的信息,表演些没滋没味的情感,不过是介于熟人和生人之间的夹生饭而已。当然,只有爱人,友人和亲人之间的交往可以例外。

    59. 人生在世,总会被各种琐事缠绕,就像一只撞上了蜘蛛网的小虫,全身被黏糊糊的织网紧紧锁住,动弹不得,更难脱网而去。

    有一个可以让人摆脱的方法,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采用宏观视角来看世界,看人生。前者是看外部世界,后者是关照个体生命。只有把外部世界定位于万千星体中的一个小小星体,把个体生命定位于万千生命中的一个小小生命,才能从根本上解脱所有具体而微的烦恼。

    既然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小小星体只不过是万千在宇宙中飘荡的星体中的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只不过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而已,还有什么是值得烦恼的呢?或者不如说,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比这件事更令人烦恼呢?

    人生之苦来自物质生活之苦,人际关系之苦,精神生活之苦。一个人要能够温饱,能够挣得生存来源,其中包含无数的痛苦和磨难。

    60. 在惊涛骇浪之前,保持气定神闲。能够达到这一境界需要几个因素:一是经历过更严峻的事;一是对自己立场的自信;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61. 当然,能够在打击和压力面前保持气定神闲,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神经必须强悍,能够瞬间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自由来去,能够有鸟瞰人世的能力。所有心理脆弱的人都是龟缩在微观世界的人,不会有宏观思维,也就无法有好的心理素质。

    我越来越喜欢这个词:静美。希望进入这样的心境,平静与美好,避开人世间所有的喧嚣和丑陋。

    人生真正的成功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金钱,权利和名望只是成功外在的标志,如果没有内在的圆满和静美,就没有得到真正的成功。我一心一意追寻人生的静美状态。就这样终身追求下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老师的书--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cn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