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国家延续解放后的政策,规定文物只能专营:即只允许国有的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民间不得私自交易,私人手上的文物,只能由文物商店低价收购。文物商店将优秀作品挑选出来,调拨给博物馆,一般作品留店销售。改革开放伊始,国家需要大量外汇,为了创汇,文物商店只对外国人开放,国内文物爱好者,没有合法的途径购买文物。
80年代末,《新闻联播》最后五分钟的国际新闻里,常常能看到国际拍卖公司拍卖现场的画面,当时中央机关一个年轻的政府职员,深深地被这样的画面吸引了,这位年轻人就是当今中国拍卖业第一块招牌——嘉德——的董事长陈东升。1992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影响,大批体制内人才下海创业,陈东升成为了这次下海大潮的一员。这批创业者被称作“92派”,潘石屹、冯仑、陈东升等企业家是“92派”的代表人物,“92派”这个词汇,也正是陈东升提出来的。
陈东升下海后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嘉德拍卖,公司成立初期,陈东升除了一腔热情,对“拍卖”二字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他到处请教专家。陈东升听说文化部市场司的一位副处长与国际拍卖巨鳄苏富比很熟悉,就专程去拜访他,这位副处长对拍卖所知甚少,谈话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直到聊天快结束的时候,副处长说了这么一句话:“拍卖就是向买家收10%(佣金),向卖家收10%(佣金)”。陈东升认为这句话很关键,因为这让他发现了一种商业模式,弄清了拍卖赚钱的门道。
嘉德成立初期,文物商店是嘉德主要的供货渠道,体制内的文物商店认为拍卖公司的出现,为文物商店增加了一条销售途径。但短短几年后,文物商店对待嘉德的态度却180度大转弯,因为文物商店发现,当嘉德等拍卖公司在市场上形成品牌影响力,民间的文物所有者倾向于之间将文物送拍,不愿再经过文物商店这个僵化的体制内二道贩子,文物商店如临大敌,与拍卖形成势不两立的局势。但事已至此,为时已晚,拍卖势必成为文物商店的革命者。
如今各省市虽然还有文物商店,但其垂垂老矣的生命力显然无法与拍卖业并驾齐驱。嘉德作为行业内的翘楚,地位毋庸赘言。老四总结嘉德成功的两大关键因素:
一、具有明确的商业模式。现在说起来,拍卖行收取佣金的模式已经没有任何神秘感和新鲜感,但在90年代初,这在中国却具有开辟性意义。
二、发现了市场的需求点。这一点很重要,当时国内没有购买文物的合法途径,嘉德为文物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了这样的途径,满足了客户需求,嘉德的成功是必然的事情。
当然,嘉德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成就,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善于进行事件营销、做事讲究规则等,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天价艺术品故事,多数都与嘉德有关。陈东升后来又创办了泰康人寿,泰康人寿也有一家下属的艺术机构——泰康空间。
嘉德成立二十周年之际,陈东升出版了《一锤定音——我与嘉德二十年》一书,此书讲述了嘉德如何筚路蓝缕走到今天,在企业经营方面很有启发。这本书由陈东升口述、他人整理,相对口语化,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文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