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
得知你和韩哥离婚的消息很是吃惊。虽然之前偶然听胡阳说起过感觉你俩之间有点问题,因为给你打电话提到韩哥说话语气不对,但也只以为是夫妻间吵架拌嘴,没想到这么严重,竟走到了分手的地步。
总想跟你聊一聊,但又怕你不方便,一是时间上不方便,二是心理上,伤心的事不愿意提,怕勾起你不愉快的回忆。请原谅我的顾虑,我这个人就是有这个毛病,所以跟朋友间的互动交流也比较少。
尽管不知道你们分手的具体原因,但从平常的观察中也可分析得出一二,大概是韩哥家庭观念的淡薄彻底让你失望了吧?一个男人若不能尽到丈夫应尽的责任,不能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角色,无疑在家庭中是失败的。哪怕事业再成功,人际交往再好,这些只能带给人外在的短暂的快乐,家庭和睦才是持久的由内而外的喜悦。
一个女人既能赚钱,又能顾家,什么事都是靠自己,那要男人做什么?婚姻的维系需要双方的努力,你无私地付出,做到了贤妻良母所能做到的一切,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爱情的天秤已失衡,付出多的一方就会疲惫不堪。
对于既成事实,我们无法改变就对当下臣服,臣服于事实,不做无谓的抗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走出不幸福的婚姻,未必不是对自己的救赎?正如你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没必要活在不痛快的婚姻里”。就像一个人被敷住了手脚,一番挣扎之后,终于得以摆脱,获得了自由。在这儿想跟你分享一个张幼仪的故事:
张幼仪,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前妻。在家庭的一手包办下和徐志摩结婚,她可谓是贤妻良母的典范,上孝顺公婆,下关心丈夫,抚养孩子。婚后四年,他们相处的时间加在一起大概只有四个月,都是在他的假期。
空旷的院子里,徐志摩伸长了腿坐在椅子上读书,时而自言自语,时而颔首微笑,她在他旁边默默地缝补东西,心里期待和他说上一句话。可是,他宁愿招呼仆人,也不对她说半个字,那时的她年轻、胆怯,于是,更加沉默地咽下绝望。
她到马赛看他,他穿着黑大衣,围着白色的丝巾,虽然她从来没有见过他穿西装的样子,还是一眼就从人堆里认出了他。因为,“他是所有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她的心凉了一大截。
1921年,徐志摩在伦敦剑桥大学邂逅了林徽因,一见倾心,完全不顾张幼仪已经怀孕,竟然要求她打掉肚子里的孩子,然后离婚。她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他答:“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签字离婚。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这个温文尔雅的诗人对别人谦逊有礼,唯独对自己的结发妻子相当的冷酷无情。
张幼仪经历了离婚之痛,丧子之痛 (幼子彼得三岁早夭),1926年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人生为她关上了婚姻的大门却打开了事业的窗口,她在金融业屡创佳绩,股票市场出手不凡,甚至,她创立的云裳时装公司还成为上海最高端生意最兴隆的时尚汇集地,陆小曼、唐瑛等等当时的名媛都在那儿做衣服,虽然她们的人生和她完全是两个方向。
张幼仪没有沉湎在失败的婚姻里,她活出了自己,你也一定能活出精彩的自己。一个不懂得珍惜的男人,不值得你难过。女人走出了婚姻,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抱抱亲爱的,给你最坚定的支持,希望我们的孙老师还是那个爱笑的,声音如银铃般善良、阳光、自信、开朗的孙老师,你值得拥有这世间的一切美好。愿你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