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这本书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一本关于学习和认知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下决心要跟着作者书中所讲进行实践。
当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周岭先生对各种长期以来或者当前正在流行的‘学习方法’的误区从更深刻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这样防止能防止大家再浪费时间入坑了。
作者在第一章他就说到‘耐心’,他说,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
1.想同时做很多事,2.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焦虑并不完全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种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而应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理并设法改变。最简单的方法是
·1.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2.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3.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4.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5.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作者先从‘保持耐心’说起
耐心可以说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了,它直指我们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可谓得耐心者得天下。然后笔锋一转,罗列了很多人的劣习,让我看了就是‘深有同感’.......
嘴上说要保持耐心,但身体却诚实地游走在即时满足的边缘。
总是从最简单、最舒适的部分开始一天的工作,然后沉迷于娱乐信息、醉心于周边琐事,就是无力去做重要的事情
花大量的时间寻找干货文章,点击收藏,但今后可能再也不会点开;
计划非常完美,在出炉的那一瞬间,就像自己已经完成一样,但没过几天,那计划就不知所踪了;
有时也“勤奋”得出奇,疯狂提升自己的阅读量、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终与成功无缘;
刚有了一点点改变,甚至在还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将要开始新生活了,但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很快就会消沉放弃;
看到自己与同龄人有很大差距时,就会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去报很多课、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
总之,他们希望只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少吃几口饭就能变瘦,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就能立即改变……这些品性会毁人一生,至少会让人庸碌无为.因为缺少耐心这个品质,再多的努力也会白费。
一切关于耐心的线索都指向了理智脑这块人类独有的前额皮质上——了解这一点,对于解放自我意义重大。
如何做?
选择正确的方向,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复利曲线和舒适区边缘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在宏观上看到保持耐心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
注: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因为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认同!)
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
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我觉得很多崛起于草根的领袖和企业家都是具有这种特质的,因为他们对于知识没有占有的心态,往往在获得一个点后,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启发和冲击,甚至于能让其一下开悟!那么从这个来看,更重要的是他们保持了一种空的状态,当然天分也很重要,他们更善于对现实进行思考——
学习的平台期
实质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是表面上没有反馈。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我们清楚了这个规律之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不同的选择:
就像写公众号,有耐心的人会牢牢盯住长远价值,不会因眼下文章的阅读量低而缺失动力,也不会因别人写出了10W+的文章而焦虑不安。
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预估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毫无疑问,对外部世界的规律的认知能使我们耐心倍增。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通过自我沟通和引导,本能脑和情绪脑产生了安全感,通常它们都舍得放手让理智脑插个队。这种“后娱乐”的好处是,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辛勤劳作之后产生的满足感也可能取代娱乐带来的直接快感。
不要强行对抗,也不要自责,让冲动适当缓解一下也很有效。
耐心就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失败
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
科学家废寝忘食地沉迷于研究,是因为他们真的乐在其中;
跑步者风雨无阻地迈腿奔跑,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愿意停下,他们正舒服着呢!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
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潜意识是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进化之手巧妙地采用了意识分层的手段,它让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让意识负责社会系统,如此分工,意识便得到了解放,可以全力投入高级的社会活动。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却能轻易左右意识,所以人们总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
掌握的工具越多,认知能力越强,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强。
学习和思考极其耗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于是,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为是对生存的威胁。而潜意识没有思维,只有本能,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诱导我们娱乐、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
优秀的人更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
人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烦恼,但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而承受痛苦则只需陷在那里不动。
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这段太准确了,简直切中我的要害)
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
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
这会让你主导形势,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
恐惧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
一旦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情绪就会慢慢从潜意识中消散,你的生活将会舒畅无比。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
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无比赞同)
感性: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
潜意识及感性,处理信息的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太好了,感觉自己一直在实践这个方法。作为一个高敏感性格,用这个方法其实受益不少。
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
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
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凭感觉”之所以被称为顶级的方法,是因为它能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潜意识的感性总能帮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从而引导精力投入,快速提升自己,因为在拉伸区内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也最快,很容易产生心流。
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
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通常,目标变成了我们理性思维权衡利弊和考量得失之后的结果,其动机往往来自“自我索取和外在评价”,时间一长,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使动力枯竭(这是作者勘误的点)
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让自己最触动,而不是用脑去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
理智的分析和计算无法解出内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觉知和洞察才能让答案浮出水面。
而且正确的答案往往都是利他的,因为真正长久的人生意义和幸福只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
直视死亡可以简化一切事物,让自己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对于你喜欢的人物,不管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只要让你深深地着迷,就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反射出内心理想的自己;
年轻的时候没有家庭、工作负担,那时的追求更加遵从内心,不会受外界压力的干扰。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想象自己身边有一个“灵魂伴侣”,他会时刻伴随、指引着你。高级的元认知——时刻帮你从高处、深处、远处看待现在的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迷失,保持动力、不懈怠,保持平和、不冲动。
一开始只想找一根绳子,最后却牵出一头大象。有时候你会沉迷于微博、头条、手游而无法自拔;有时候你会这里弄一下、那里弄一下,忙得一团糟,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还有的时候,你会困在某种情绪之中,无端地消耗着自己……这些都是元认知能力不足的表现——顺着自己的本性做喜欢和舒服的事,精力发散,缺乏觉知,任何偶发的干扰都会分散注意力。
冥想带来的极度专注可以帮大脑做健身操,大脑可以直接从物理上提升人的元认知能力。
反馈是这个世界的进化机制。有反馈,并形成回路,就可能使任何系统开始自我进化,而元认知正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反馈回路,有了它,我们才可能进入快速进化的通道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
元时间通常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
在有些人眼里,阅读就是和高层次的人聊天,他们赋予阅读这样的意义,内动力就会完全不同。
焦虑的人很少有“元时间”的意识,他们习惯不动脑子、直接行动,喜欢用饱和的行动来感动自己,想与做的时间配比差距悬殊,他们甚至连一丁点儿深入思考的时间都不愿意花,任由本能欲望让自己迷失在自我满足的行动里。
被“自动驾驶”确实轻松,但如果一直处于这种不可控的人生状态,那就悲哀了。
专注力
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
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
人类的大脑使用背景关联记忆的方法,即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来让我们想起特定内容,所以我们提取记忆的速度很快。背景关联记忆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我们感观所听到、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引出一些其他记忆内容,又因为感观受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永不消失,所以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走神随时都可能发生。
让感受回归行动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进化赋予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使我们拥有了极强的感知和思考能力。人们因能感知太多信息而感到心神不宁,或因产生过多欲望而痛苦不堪,又或因担忧能力不足而滋生焦虑。能力弱者极易分心,他们必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才能学习,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心神不宁
极度专注不仅是学习的关键,也是灵感的来源。
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这些信息会奔向与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起来。要潜意识的发散模式来帮助我们,它能够让大脑跳出原来的工作区域,让神经元随机地和不相关的区域进行连接,从而得到也许能解决问题的答案。
想让潜意识工作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彻底关闭清醒的“意识”,即彻底忘掉原来那件事。
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上图为,《心流》书中的心流通道模型。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学习力
科技和信息虽然在我们这一代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但人类的学习机制并未随之快速变化。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深地损耗着人们深度学习的能力。
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罗振宇: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通过每日持续反思,很多没想明白的事情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变清晰了,很多看似并无关联的事情居然有了底层的联通。持续反思让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他们保持联结。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稀缺心态: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
唯有心智富足,方能解忧。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所以保持对欲望的觉知,及时地审视它们,是清理自己心智带宽的好办法。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无论做学习计划,还是做工作安排,他们都会给自己留足够的闲余,让自己从容地面对每一刻。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大喜大悲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
关注平日里恐惧、担忧、紧张、害怕等各种小情绪,并及时将它们清理掉。一个心智带宽富足的人,也会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人。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适当的闲余是我们应对压力和意外的宝贵资源。
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