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描写和繁琐的表述,都会败坏诗的胃口。
1、诗出侧面
怎样写诗,前人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明代吴乔在《 围炉诗话 》里说: “ 文出正面,诗出侧面。 ” 意思是文章往往从整体入手,需要详尽具体的描写,而诗却往往避实就虚,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升华为优美的意境。
吴乔又说:“ 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 这种比喻生动地表明写诗与作文的区别,很有启发性。
王怀让的《农村小景》只有四句:
年青的团支书自荐当生产队长,
手中的规划图就是他立下的军令状,
社员们的掌声把整个小村抬了起来,
抬起来,放在他宽阔的肩上……
掌声能把一个村庄抬起来吗?一个村庄能放在一个人的肩上吗?能,因为掌声代表信任,全村人的信任不就是把一个村庄放在被信任者的肩上吗?诗若不这样写,而直写一个青年新任队长,全村人都信任他,相信他能将小村引向富裕之路。这只能是文,而不是诗了。
刘畅园的《小渡口》:
小渡口
吹着黄昏的风
一年又一年
松花江流走了岁月
渔夫的孩子
长成了破浪的长帆
渔夫的孩子能长成破浪的帆吗?能,渔夫的孩子长大了,像他父亲一样在江上摆渡,劈风斩浪,不就像那船上的帆吗?
其实,所谓诗出侧面,就是说诗往往只抓住描绘对象的特征,在考张和比拟中施展诗之所能,诗之魅力。任何笨拙的描写,繁琐的表述,都只会败坏诗的胃口。
2、要留有余味
诗,要有好的结尾。好的结尾,不是诗意终结的标志,而是画龙点睛、破壁腾云的神来之笔。
明人谢榛所说的 “ 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 ”,是很有见地的。
清音有余,是诗歌特有的魅力。 它使诗意超越篇章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行有限而情无限,促使读者去咀嚼,去想象,去回味。
请读公刘的《五月一日的夜晚》:
天安门前,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
空中是朵朵云烟,地上是人海灯山,
数不尽的衣衫发辫,
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
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
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欢!
羡慕吧,生活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爱恋,
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
这首诗摄下了1955年5月1日庆祝国际劳动节这一历史性的画面。
“ 这一夜 ” 是 “ 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欢 ” “ 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 ”。
诗结尾两句的议论,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短暂的 “ 一夜 ” 与漫长的 “ 一生 ” 的对比,突出了 “ 这一夜 ” 得来之艰辛;“ 享受 ” 与 “ 战斗 ” 紧连,唤起人们抚今追昔;而 “ 战斗了一生 ” 五个字,包含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斗争,可歌可泣的故事,促人回忆,引人深思啊!这样的结尾,堪称余味无穷;这样的结尾,堪称精警。
3、诗的点化
唐朝诗人王勃翻新曹植的《 赠白马王彪 》中的 “ 丈夫忘四海,万里犹比邻 ” 而有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的传唱千古的名句。这就是传统诗歌创作中的点化。
在古典诗词中,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例子很多。在新诗中,巧妙化用古典诗词的例子也不少。如石祥的《望月》:
月亮——
慈母的眼睛,望着我,望着你。
天之涯,海之角,
千里,万里。
哪一丝月光不是慈母手中线?
缝在你身上,连在我心里。
这首诗大致化用了三首唐诗的诗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写月;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由月而思乡;“ 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 ”(孟郊),由思乡赞颂母爱,于是翻出一个新的意境 “ 月亮——慈母的眼睛 ”。
再如张扬的《 敦煌的美学 》:
澄澈的眼波
深一层太凉
浅一层太烫
劲盈的舞姿
慢一点又柔
快一点又刚
反弹的琵琶
低一度嫌沉
高一度嫌扬
轻拢慢捻,低吟浅温暖,那欲飞的敦煌仙子,跃然纸上。这首诗显然是点化古人 “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 “ 著粉则太白,施赤则太赤 ” 而来的,但却自翻新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点化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善于继承传统的动力;点化也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不弃前贤的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