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村少年小涛(化名),17岁,沉迷于手机直播,以绝食等方式胁迫父母给钱,而短短60天不到,因手机充值而花掉了足足两万多元。
和他相似的,数不胜数的青少年,也步入了此魔局。
来自主播的诱惑:农村少年得了“手机病”,从此一蹶不振
现实当中的小涛,不善交际、自卑。而在16岁时,进入了一家职业院校——“经常被欺负”。今年回到农村家中,则常日与手机为伴。
“有钱就有装备”“有钱就能打赏”——如此粗暴的方式让很多青少年获得了存在感和认同感。在现实世界里,混混度日,屡屡受挫的他们,因为“豪爽”而被网络主播们亲密称呼为止“大哥”,游戏里的“王者”、“老大”。这种快感,也让他们患上所谓的“手机病”。
有老师反应她所在的学校,8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大部分孩子会强烈要求在外面打工的父母给买手机,拿到手机后则在晚上通宵打游戏,而白天上课就犯困,可想而知学习成绩如何上的来。”
游戏公司雇佣青少年当“托”,“患者”瘾上加瘾
有个案例,一常年在外辛苦打工的父亲春节回家后,孩子就拿他的手机开始玩游戏。春节都没过完就花了200000多元。而这位家长联系游戏公司试图追回资金,却杳无音信:“公司几个月捞一笔,然后就注销了,怎么找也找不到。”
更恐怖的是,这种“捞一笔”的公司,还雇佣青少年当“托”。开一家美其名是**网络科技公司的,然后在一些出租屋,集合一群青少年,更有不少是放假的学生。一台机子挂N个号,组成2-3人的队伍,加入游戏中其它派别,恶意挑起事端,然后引发冲突,接着带头充值,鼓动真实玩家一起充值提高游戏战力——别人充的是真金白银,而他们不过是简单改改系统数值,最后结算按提成制,当然,能分的极少的一部分。
一天至少在线16个小时,收入和精力付出完全不成正比。这些“托”大多是游戏成瘾、家境不佳的少年们。而日复一日,他们也就更加麻木了。
如何解决?
有调查显示,青少年成为游戏用户主力群体之一。而患上“手机病”的青少年,多数存在一些共性,那就是空闲时间较多,而现实社交面窄等,尤其农村留守家庭是重灾区。
“除了呼吁学校、家庭教育加强,青少年自控提升,还应有更完善的机制,比如提高门槛。”英劢教育认为,手机游戏或可以有付费金额限制,比如每次付费上限,频繁充值监控等等提醒家长;另外,更要落实实名认证机制,接入人脸识别或类似的监控设置。
另一方面,应寻求帮助,比如英劢教育等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在者,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多带孩子接触现实社交开阔视野,多予以陪护。
虚拟世界或裹挟着狭隘、偏激和暴力倾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警惕小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