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6-07金燕老师沙龙感悟

2020-06-07金燕老师沙龙感悟

作者: 笑嘻嘻_6303 | 来源:发表于2020-06-08 00:05 被阅读0次

    关于自信自动迭代升级的强大回路。

    有行动的初始状态就是有感觉,当对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激发人尝试得欲望,通过多次试水,获得一些经验,从这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收获一些能力,这些能力经由肯定和被鼓励认可就建立自信,而自信带来高的自尊水平,觉得自己内在动力十足,并且有能力有方法甚至有对抗挫折的准备,这样的高自尊促使对其他事物感兴趣,尝试,获得经验,产生能力,增强自信带来高自尊,这样的闭合式回路支撑一个孩子甚至自我的健康发展。

    老师在讲解

    这里的至关重要的就是从能力到自信的肯定。不是所有的成功经验均能培养出自信。比如当孩子考试满分的时候,我们家长的反应如果是“嘚瑟啥嘚瑟,考满分有啥可幸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直考满分才是真本事”等等,孩子受到这样的反馈可能衍生出的是我还不够好,我有点骄傲,我怎么这么张扬炫耀等情绪,而不是成功之后的自信。

    肯定分为自我肯定和他人的肯定。在孩子成人之前,获得肯定的方式多是来自家长的肯定,那心智成熟之后可以自我肯定。所以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的未来。

    “宝贝你真棒”“宝贝你真聪明”“宝贝最乖了”,看看肯定的多顺口,多及时。

    但是这样的肯定真的培养不出自信的孩子。

    首先肯定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努力用心,情绪状态,动机发心,意志力,勇气等等方面。“哇,我的宝贝这次考得这么好,看来前一段的努力坚持真是有效果啊或者你做了哪些事情使得这次考得这么好,快给妈妈介绍一下经验”“我听到你刚刚在妈妈开会的时候,小声给妈妈说话,真是棒极了,你能做到不影响别人的同时及时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的行为就是尊重他人”“虽然我们没有完成这项任务,但是妈妈看到你一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直在积极想办法,这就是坚持和积极的态度,这是很难得的品质”等等

    因为只有肯定好的行为才能对好的行为进行强化和重复。

    你眼中的孩子是好的,优秀的,那么你的孩子才认为自己是好的,优秀的,值得的。


    关于人际交往的一些“怕”。

    首先是觉得在交往中觉得自己“假”,觉得那不是真实的自己,似乎有点违心。

    我们都想做真实的自己,忠于真实的自己,那这个自己是哪个自己?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还是未来的自己?

    如果人本身就在成长变化中,人本身就在不断升级优化,那不管忠于哪个自己可能都不是绝对真实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所谓的做真实的自己,只是忠于那种熟悉的已经套路话得行为方式,是我们懒得调整的一种“冠冕堂皇”的掩饰。

    可能我们需要的不是真假,而是灵活,是像如水般的自由切换和“随心所欲”。

    我们当下觉得的“假”可能是我们在尝试摸索新的相处方式,在整合运用新进内容过程中产生的冲撞和磨合,这本就是正常的调整适应期。

    当然这里的调整并不是阿谀奉承,曲意逢迎。

    仅仅是在保持真诚前提下,对放下自我的一份肯定和接纳,是突破自己原有局限的另一种思维。

    我们最终想要的是温柔的自然流畅的身心合一的“做自己”。

    彼此分享

    害怕冷场尴尬和被拒绝。

    看到这几个字是不是脑海中就有很多相关的画面,声音和被冷落之后的“无地自容”等情绪感觉,哪怕想不起当时具体的人事物,但是

    那种遗留下来的感觉让我们百爪挠心,久久不能释怀,也无处安放我们想表达沟通但又逃避退缩的心。

    既然你我他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那就说明沟通对话的关键在与双方,而非单方面的责任。

    那当下我提出的话题,可能对方还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可能他对此不感兴趣,抑或他那时心不在焉不知怎么回应,或者那个话题真的毫无价值和意义,他想以此来终结话题,但这些都不代表那个时刻的我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是不受欢迎的,我只承担我提出话题这一半的责任,那对话的对方你也有一般的责任,我概不负责。

    当然他人有拒绝我的权利,他拒绝的是当时的那件事,而不是我这个人。不要因为被拒绝了一件事,而拒绝了一个人,甚至是所有人。

    “被拒绝”后的“后遗症”也许会和我们从小到大得被教养得模式有关。

    我闷的父母可能就是这种打压型,冷漠型,讽刺挖苦型,这种成长中留下得痕迹会非常深渊的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

    说这个不是让我们讨伐我们的父母,指责埋怨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只是提供了一个我们各自努力修补得方向。可以尝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和父母的局限性和解,和小时候弱小得自我合体。

    人际交往的核心要素一定是试对方为“人”。

    尊重他人作为人的完整性。他们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可是不一样的性别,经历,背景,地位甚至角色,是不一样的处境和心理,所以就会有不一样的看待问题得方式和角度,也有处理问题的格局和方式。

    我们表达的是我的想法,但是对方的他不一定完全理解这样的“想法”,他也没有义务也无需去完全的了理解,他做不到,我们也做不到。

    当他做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的回应,这可能是他做出的有利于自己和组织的最好的方式,但不代表是最终结论。

    我们还可以继续表达自己得想法甚至需求,期待二级反馈。

    而不是陷入到被一级反馈伤害的情绪里不能自拔,无法思考。

    沟通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可以优化和调整我们的工具,而不是紧盯着不完美的工具被困住。

    不管是对话领导,还是长辈,在尊重他们本身地位的同时告诉自己我们都只是在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就会减少陷入对抗和小孩状态。


    所有我们不曾看到的创伤,不曾修复的缺失都会如数遗传给我们的孩子,孩子对我们是绝对的忠诚,好的品质会模仿学习,那对不好的部分内化也是他们表达爱我们的方式。

    有没有哪一刻你会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为和自己的父母一个模式,这样的模式可能是你曾经嗤之以鼻的部分,觉得自己一定不会拥有的部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就继承了我们不喜欢的父母的一些行为,这就是“遗传”。

    有没有哪一刻你觉得自己孩子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连常用的表情都和我们如此的相像,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有不好品质的时候,最需要反观的是我们自己。

    父母有可能成为限制孩子发展的局限和天花板。

    今天一个老师在分享自己孩子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场景,说孩子经常对自己说“哎呀,我怎么这么的聪明”“哎呀,我怎么这么的美丽”,然后那位老师就很头疼,她觉得孩子怎么这么自恋,爱显摆,她认为孩子没有她说的那么聪明之类的。

    王老师就说,不一样的时代了,造就的是不一样的孩子。我们小时候的打压式,虎爸虎妈式,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已经成为过去,那个时候的教育方式养育出我们隐忍内敛低调的时代特质,而现代甚至未来,我们的孩子可能是自信张扬个性的一代,就像美国的流浪汉也独立自信有自我意识一样,未来是更自由更个体的时代,是我们遥不可及的。

    当我们意识不到我们自身发展太慢,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时候,我们培养的可能是不适合未来时代的孩子,所以父母有可能是孩子发展的“最高局限”。

    孩子本身得自信乐观在我们看来是炫耀,是显摆,是不踏实,就会想办法把孩子“修剪”成和我们一样的人。可能这样我们才有“控制感”“熟悉感”和“安全感”。

    可是这样真的是适合个孩子得嘛?顺应发展的吗?是面向未来的吗?

    要跟上孩子的“节奏”,跟上时代的脚步,需要家长持续学习,不断调整。

                                                                           

    成长很慢,变化很难,我们身为父母会发现学习真的不易,那么请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和宽容,想法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包容,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现状,只有我们悦纳了自己,我们才有总够得耐心陪我们得孩子慢慢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6-07金燕老师沙龙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zh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