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果用看待食物的方式看待信息,你会做出什么不同的选择?

如果用看待食物的方式看待信息,你会做出什么不同的选择?

作者: 五猫六毛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16:10 被阅读8次

    如果用看待食物的方式看待信息,你会做出什么不同的选择?

    “我们消费的信息和我们摄入的食物一样重要。它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他人。”——伊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Twitter创始人

    这是一个信息量级指数化,思考质量却浅层化的时代,对于海量的信息,不辨来由、不假思索地汲取成为我们的常态。

    然而,大脑接受信息的带宽是有限的,每天的时间更是固定。

    所以,我们每天真正能够输入大脑的信息,相对信息总量而言,杯水车薪。

    近期看了个很有意思的TED演讲,主题别有一番滋味,叫《信息就是食物》

    (视频链接在页面底部)

    人体内有两种最为昂贵的组织是神经组织和消化组织,分别演化成两种器官:脑和胃 。

     食物和信息一样通过某种形式或形态进入身体,食物是通过胃进行消化,而信息则是通过大脑处理。从这点来看,信息是我们大脑的「食物」。

    我们的胃「吃」食物;

    我们的大脑「吃」信息。

    身体通过食物消化的能量,来维持身体机能的运动。成年人的大脑只占总体重的2%,但它要用掉总能量的20%,在大脑中有万亿个神经细胞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

    把信息当做食品似乎一点也不为过。但我们吃的「食品」真的健康吗?

    下面从食物的“生产—摄入—处理”三方面来看看信息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1、生产

    食物的生产过程是农业种植、以及工厂再生产的过程。而信息的生产过程则是原始数据产生和信息采集及加工的过程,这里面最核心的是「信息源」(原材料)。

    目前我们接触的信息来源主要为两类:

    一是线上的社交媒体、网络广告、媒体资讯···

    二是线下的实体广告、书籍、传统纸媒···

    而现在绝大部分信息的流动都是通过线上来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得不提到一个典型特征:「信息孤岛效应」

    暂且不提微博、今日头条和其他产品,单单说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2000万,微信用户已超过10亿的「微信生态」

    从用户角度来看,信息孤岛效应特别明显,容易把在微信上看到的内容就当作「唯一」的信息源,而其中真正有营养的可能只有 1%。(比如常有朋友圈刷屏文章惨遭翻转、打脸。)

    很少能多走一步,主动打开一个网页搜索相关关键词,获得更多的信息源对比。

    当一个普通用户由于信息过载导致无法消化信息,甚至无法辨别信息来源可信度时,ta 最可能做出,也应该做出对 ta 成本最低的选择,更可能是相信自己身边最亲近或最认可的人。 

    从内容产品角度来看,成为「信息源」生产者的门槛实在太低了,可复制性太强(见山东农村自媒体村),有些甚至一个公众号的内容就能让你活在梦里。

    我们都以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自主的决定,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生活选择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都在无意识地被某些自媒体们裹挟。

    见知乎: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2、摄入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人类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懂得利用火来加工食物,而是直接生吃追捕到的各种猎物或采集的果实。

    一开始我们都是捕猎者和采集者,后来逐渐成为自主培育农民和生产者。

    而现在人们摄取食物和信息的方法实在很多。我们可以在商店里购买原材料、自己做饭、吃现成的或者下馆子。

    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都是在做自己身体的延伸。棍棒延伸了自己的手,汽车延伸了自己的脚,望远镜延伸了自己的眼睛,电话延伸了自己的嘴巴。而互联网的使用,延伸了我们的大脑。

    此外,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储能力的提升以及复杂算法的提高,

    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逐渐从「人找信息」的搜索方式变成——「信息找人」的分发方式。(今日头条、抖音···)

    前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即「吃自己做的」。

    而后者从事信息生产的人希望满足「他认为的你想要」的信息,即「吃别人做的」。

    有时候,其实我们想要什么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3、处理

    信息和食物一样,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才可获取其中的「营养」。

    一种是通过大量数据提炼精华,每一样信息背后的价值都挖出来,正如食物当中提炼出精华(鸡精,虫草胶囊等),将价值提取和分离出来。 

    另一种则是认为要把原料混合在一起才能体现食物的价值,信息也是如此。

    有些喜欢原汁原味的,有些人喜欢二次加工的,纯属个人「饮食」习惯。

    记忆机制决定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处理器就是「记忆」,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能决定了我们的每一步行动和每一次决策。

    它是一种奇迹,我们很少深入思考它。

    信息经过处理变成数据,最后会在大脑以记忆的形式存在。

    基本上,心理学家谈论的是3种类型的记忆: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以及长期记忆。

    总的来说,人类的记忆是大脑中天生的数据存储能力。它会响应外界的刺激,收集数据,加以处理,并以不同方式组织。而且,它还让人根据需要调取它收集的数据。

    现在的「你」就是过去「记忆」的集合。

    最后

    日本诺奖得主汤川秀树在《现代科学与人类》中感叹:

    就整个人类生活而言,也存在刺激过剩、信息过剩、技术过剩之感。对刺激的迅速回应,被信息所缠绕,为技术所主宰,最终使人类失去了自我,甚至连自己将何去何从都不去思考了。

    如果从食物的角度来思考,信息的问题不在于生产,没有人会说食物过剩。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摄入」的问题。

    从「得到」到真的「做到」,知道自己该输入什么比盲目勤奋学习更重要。

    像对待胃一样去对待大脑,更应该开始思考自己的「摄入」,审视自己每天接触到的信息,编织自己的「过滤网」。

    那么,如果从食物的角度来思考我们所消化的信息,你会做出什么改变?

    或许,你还想看:

    上市潮 | 小米们背后的几点看法

    在腾讯们中枪前,请让子弹飞一会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用看待食物的方式看待信息,你会做出什么不同的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zv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