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独处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周国平曾谈到人在独处时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一心逃出寂寞。二是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用读书等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大部分人都处于第一种状态,总想在人群里寻求存在感。少数人是后两种状态,他们内心稳固,能在独处中获得无限的欢愉。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厦门最早一批业余玩摄影的。他拒绝一切酒局,推掉多余的应酬,经常孤身一个人扛着摄像机四处拍摄。
有一次,他心血来潮想拍一些植物,就背着摄像装备,钻进了厦门植物园。为了看不同时间段的光影变化,他可以不急不躁地一直蹲在鹿角藤旁边。
为了全方位地记录木棉花,他乐此不疲地换镜头、换角度。每一个风景的定格,都让他心生欢喜。拍累了他就找一块矗立的岩石,一屁股坐下,望着日落放空发呆,享受内心的安宁。
他连续去了一周的植物园,每次都是从早上待到傍晚,几乎没有与人交流过。这种安然的状态,是他的常态。
他还喜欢进行一个人的旅行。在凌晨五点的火车站,他看见流浪的人是如何生活;晃悠在熙熙攘攘的街区上,他看醉醺醺的年轻人唱歌跳舞。坐公交时,他经常会选择一个靠窗的位置。
他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幻想他们身上隐藏的故事和他们离开公交车以后的人生,偶尔会在脑海中按下暂停键,捕捉他们细微的表情和行为。
车厢空无一人时,他会静静地望着窗外,但脑子里却交织着光影色彩,把所目及的风景一帧帧地放进精神世界中,重新构图、重新填充颜色。
有人问过他,这种孤寡的生活不会无聊吗?他说一个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的,也可以是一场充实、美妙的旅行。
适应孤独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灵魂抽根发芽、精神愈发丰满的过程。
清代有一副对联非常有意思:朱晦翁半日静坐,欧阳子方夜读书朱晦翁即儒学大师朱熹,他喜欢花时间静坐,独处时心境澄澈,妙悟世间真谛。欧阳子即欧阳修,他在万籁俱寂的夜里读书,在书中与古人私语,与灵魂对话。
庄子有云,独有之人,是谓至贵。享受独处的人,能赋予生活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给予自己一片清欢。
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江河入海源于溪流。这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只有把小事做好、细节做好,才能做成大事。
正如俗话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细节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打败一个人。
细节,最能见人品。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诚以为然。行走于世间,看遍人情世故,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人品不在于是否才高八斗,是否能力出众,而在于为人处事的细小之处。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细节,最能看清一个人的修养;小事,最能看透一个人的人品。
一个人能够注重细节同时也会享受孤独的人,是非常有才智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能够通过这世界而对自我进行释怀。
细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