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恢复正常上班后,能感觉到孩子强烈的不适应感,虽然已经三岁了,还恨不得天天粘我身上。
一天下班回家路上,顺便取了儿子最爱的铲子组合。儿子看到后眼睛果然亮了。
“妈妈,咱们吃完饭去你单位挖土吧!”
“好啊,吃完就去!”
“那咱们让姐姐们(邻居家的菇凉)跟咱们一块儿去行吗?”
“行啊,我给阿姨打个电话。”
打电话时发现邻居带着孩子在外面,我以为是在楼下,所以说好一起在我家吃晚饭。等了很久见邻居还没到,我就又打了一次电话,邻居说在超市(比较远),马上回来。
大概又等了二十分钟,邻居带着两个姑娘终于到了,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吃饭。吃完饭发现天已经黑了。要不要带铲子呢,我犹豫了下,觉得太晚了,儿子又忘了这回事儿就把铲子放家里了。只带了足球️出门。
到单位时,儿子问我他的铲子呢,我说今天太晚了,跟姐姐们一起踢球多好。儿子听完后就大哭起来,实在拗不过,只好又回了一趟家。
等走到可以挖土的土堆时,儿子都开始打哈欠了,明显感觉不到他的兴致,大概半小时过去就说“妈妈我困了,咱们回家吧!”
于是我开始招呼大家一块儿回去,可是到了车上,儿子怎么也不肯坐到安全座椅上去,一定让我抱着,我跟他讲道理,妈妈得开车,开车就抱不了他。可他就是赖着不肯上车。
特别生气的时候我说了一句“如果你再这样继续下去,我就把你自己放在这,妈妈带姐姐她们先回去了!”
儿子听完后嚎啕大哭,估计内心世界都崩溃了,于是我就开始了冷暴力,不吭声,看他能哭到什么时候。最后儿子哭声停了,乖乖坐上了车。
等车停在车库后,儿子要求妈妈抱着他回家,30多斤,一步我都抱不动。
“儿子,你已经三岁了,不是过生日时就说过妈妈再也抱不动你了吗?”
在这次争斗中,不想让邻居太为难,我投降抱他回家。
可是刚进门,他就要求我抱他下去玩会儿,我的意思是如果他自己能走,我就带他出去走走,可是他一直强调自己走不动了。
回家后不用考虑邻居了,所以这次我特别坚持自己。正好这时候老公电话打过来了,他听完我的牢骚后,第一句话跟儿子说的就是“儿子,你是不是想妈妈了,妈妈今天中午没有回家!”
“是”,儿子很小声地回答。
“那你让妈妈抱的意思就是想表达自己想妈妈了,是吗?”
“嗯”,儿子说。
“那你领着妈妈,一块儿去楼下走走行不?”
“行”。儿子竟然答应了。
于是我跟儿子手牵手去小花园里溜了溜,回家后,儿子很配合进行洗漱,顺利睡觉了。
我开始反思下班以来发生的这一切。小孩子表达能力还不够强,有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是家长认为的那样。
再有就是千万不能冷暴力,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是超强的。
我们以为不打不骂也不纵容的“冷处理”方式,是温和地让孩子反省过错,承担事件的后果。
但孩子捕捉到的信息却是“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的情感威胁,这将他推到被父母抛弃的恐惧深渊中。
正如《冷暴力》一书中指出的:或许我们的惩罚都出于善意,但有时候,善意同样会带来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