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总是怕麻烦别人,更不想亏欠别人。一旦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想立刻给予回报,如果不这样做,自己就会有巨大的“亏欠感”。这本来是“知恩图报”,是好事。但是有时候却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仔细分析“亏欠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小不习惯求助于人,任何时候有事情总是想着自己解决,或者说不善于借力,不善于与人合作。这样的人更习惯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但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在“真空”中生存,因此总会有需要求助别人帮助的时候。
二是自我价值感不足,自卑心理作祟。无法看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价值,或者说,在你心里,这种关系本身就不对等,所以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和别人的关系,受了别人的恩惠总想着及时回报。
三是自尊心过强,内心比较敏感,不想麻烦别人,其实是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表面是是“知恩图报”,实际上是想掩盖优越感的丧失。他们总是通过“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来找到优越感,而暴露自己无能的一面则是对自身优越感的摧毁。实际上,这是对优越感的一种误解。殊不知,善于求助也是一种很高级的能力。
四是习惯疏离的人际关系,不想和别人建立太过深入的关系,因为不喜欢牵绊和责任。
找到了原因,才好对症下药
首先是提升自我价值感。与自卑相处,建立高水平自尊。这需要用一生的修行。正如《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人生就像一场在平原上追逐太阳的旅行,自卑恰似日落偶然投下的阴影。自卑感本是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却常常因为我们对它的不同解读而给生活带来麻烦和桎梏。” 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带着一路的风景与故事前行,这些构成生命意义的点滴,遇到的人,看到的景,遭遇的事,帮助我们将自卑抛诸脑后,看清它、理解它、放下它。
其次是心怀感恩,但不要着急回报,否则会拉远距离。在当前的话语体系中,“感恩”这个词要多于“报恩”,为什么呢?在我看来,“感恩”偏重于精神层面,而“报恩”则偏重于物质层面。当今社会,当物质越来越丰富,受恩于人更多的时候不是物质方面,而是精神层面。施恩的人渴望得到的很多时候也超越了物质层面。所以,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大家可能更看重精神上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如何把这些给到对方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再次是适度依赖,懂得求助,尝试和别人建立深入的关系。美国的心理学家罗伯特·F·伯恩斯坦和玛丽·A·朗古兰德认为,一定程度地依赖他人、以及允许他人依赖自己,是健康的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在《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近》一书中,两名心理学家提出了“适度依赖”这个概念:“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
最后,人际关系是门大学问,书本里没有答案,现实中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自我修行之路漫漫,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状态是:拥有自信并充分地信任他人,不恐惧暴露自己的脆弱,懂得求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保持自己的自主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