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50天,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就《李鸿章传》。
这位28岁的青年对于李鸿章和他的洋务运动有着清醒的认识:
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
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国务,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
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
不知国家之为何物,
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
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
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
乃其败然后知其所以败之由,
是愚人也,
乃或及其败而犹不知其致败之由,
是死人也。
纪录片《甲午》最后一集引用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点评,精彩之极。每每读史,总是应了那句——读史读到伤心处。好像梁先生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对于当时李鸿章以及想改变中国现状的人的局限之处描述的很恰当。扼腕叹息,也就如此的感受吧,倘若李鸿章当时能跨越一下,突破出去,在相关制度上的改革更进一步。历史的每每痛心之处就是没有假如。
李鸿章,当年的赞誉却有很多。实干,灵活,不来同于当时的清流,肯于担当。似乎当时真的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唯一一个。历史却没给他太多机会,也正像梁先生的传记中写到,局限之处太多。
似乎我们喜欢把历史的功过简单的归功于某一个或某一些人身上,可能这样便于理解,便于记住。但局限性真的就是他们几个人吗?想了想,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个闭塞的国家,外面的世界扑面而来,有人响应,有人避之不恐。却忘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文化的影响没法像基因突变那样来的猛烈。
一个朋友曾对我说过,如果真的老是读史读到伤心处的话,不妨换个思考角度,我们现在正有机会见证民族的伟大复兴。
李鸿章的历史角色也许不是那么完美,却还是写下属于他们那个时代应有的浓墨重彩。我们或许也应该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