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说话的声音,对一个人影响有多大。
在这里,我要说的不是声音是否有磁性,是否顺耳,而是单纯的声音大小。
我国的传统,君子应当是温润如玉的,如果一个人嗓门太大,难免要被认为是糙汉子,没文化。这种刻板印象时刻影响着我们,在现代社会里,现实生活中,你要找一个说话“声如洪钟”的人,难如登天。似乎只有一些老娘们和社会底层的男人会毫无顾忌的大声说话,而如果是在公共场合,这还要被看成是“没有素质”的表现。
说话到底应该大声还是小声,我一度很困惑,因为两方面的说法都有,有时候你说话声音太小,会被人要求声音大点,而有时候过于兴奋说话声音太大,又会被要求声音小些。
正反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
[if !supportLists]1、 [endif]自信的人,说话声音不需要太大
自信的人不担心自己说的话没有人听,不急于向别人推销自己,心态沉稳,所以声音小也没关系;
[if !supportLists]2、 [endif]自信的人,声音更大
自信的人,心态更开放,安全感高,面对他人可以放开嗓门。
真的都有道理。
只是现在,我可以笃定,真正有道理的是后者。
前者,很有迷惑性。我一度很信服这种说法,认为真正自信的人,应该是一个躲在暗处、后台,不怎么说话,说话声音小,然而却能得到所有人敬重的人。
为什么说这种说法是错的?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这种说法把结果当成了过程。
这是什么意思呢?
说话声音小、躲在后台,仍然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不是因为他说话声音小,或是他躲在后台,而是他本身是高价值的,在与他人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
如果一个人说任何话,别人都会洗耳恭听,那么他自然会慢慢放低声量,尤其是他本人喜欢低调的情况下。
如果一个人来找他求他的人太多,他自然会不胜其烦,躲到后台。
所以你看到很多大人物、牛逼的人声量不大,这并不能说明你也应该声量不大。
我认为,“大声说话”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被严重低估了,这件事情对于你整个人生的重要程度,等同于“不吃油炸食品”对健康的重要程度。
下面着重解释一下为什么“大声说话”如此重要。
首先要解说的一个概念是“封闭状态”,以及与之对应的“开放状态”。
所谓封闭状态,就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思维和话语受阻的状态;开放状态,指的当然就是思维活跃、滔滔不绝讲话的状态。
封闭状态频繁的在我们人生当中出现,想象一下你和同事做电梯,在电梯里说笑,这时一个公司领导也走上了电梯,瞬间氛围就变了,你们和领导打过招呼之后,就没有再说笑了。几秒钟之前你们谈论的那么有趣的话题,似乎立即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再想象你遇到一个美女,在相亲的时候,或者朋友聚会的时候,面对她,你寡言少语,不知道该说什么,于是一晚上就这么蹉跎过去了。而实际上,你对她兴趣很大,很想和她多聊一会儿。
这样的状态就叫做“封闭状态”。
试想,当你和朋友舒适的坐在沙发上,喝着啤酒,天南海北无所不聊,你会担心不知道该说什么吗?可是等你遇到了领导或者是大美女,你突然间就“找不到话题”了。
你并不是真的找不到话题,不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而是进入了“封闭状态”。
所以,要解决社交的问题,要解决聊天的问题,就必须要解决“封闭状态”的问题。这很复杂,本文暂不展开。
大声说话,其意义也在于此——它可以让你从“人生的封闭状态”中走出来。
要知道,“封闭状态”的存在,是因为你感觉到社交现场的压力,你的潜意识告诉你,不要随便说话,不要表现的太随意、太放得开,一旦出错,后果很严重。
尽管在有些场合,你随意一点,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损失,可是你的潜意识不这样认为,它还是会让你很紧张,这是基因决定的,亿万年的演化留给我们的烙印。
当你处于“封闭状态”时间太长,它就会成为你的默认状态。也即,在你没有压力的时候,你仍然会处于“封闭状态”。
大声说话,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打破这种“默认的封闭状态”。留意自己的声音,如果你发现自己任何时候说话声音都很小,那么你就是处于一种“默认的封闭状态”。
这是非常要命的,因为有的场合,你处于封闭状态,说明你的社交判断系统起了正常作用,在这样的场合下,你本来就不能随意说话,这属于你社交直觉的一种,对你是有益的。但如果你随时随地都处于封闭状态,那你的社交一定糟糕透顶,你始终是压抑的。
不仅仅是说话,可能你会发现,你咳嗽的声音都很小,打喷嚏的声音都很小,无意识哼歌的声音都很小,这是因为你在默认的状态下,就不允许自己发出大的声音。
你发出的声音,是你与这世界最基础的交流之一,它太重要了,直接能说明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你声音小,说明你担心大声会惊扰到别人,说明你认为你不值得发出大的声音,从而引起他人对你的注意。
你声音小,说明你习惯于待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不为人所知。
这种基本的心态,你很难察觉,因为它太微妙了,可是它实实在在的影响你每一次社交的状态,进而影响到你的声音。
所以,你必须大声说话,大声发出你的声音。
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一旦发现自己的声音较小,就要立刻放大音量,哪怕这样给人感觉会有点奇怪。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说话一定要大声,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会成为自然。
我在刚开始练习这一点的时候,会遇到一种情况,与服务员等人说话的时候,往往只需要说一句话,比如“谢谢”、“在那里”之类的,由于是跟陌生人说话,又是突然遇到要说话的情形,往往说出来声音特别小,几乎是嘟囔一声、哼一声就过去了,这时候我会再重复一遍刚说的话,大声。
有时候真的很怪——别人递给我个东西,我嘟囔一句“谢谢”,然后我又会立刻大声说一句“谢谢”,别人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吧。
没关系,我知道我在做什么。
甚至在咳嗽的时候,我发现我咳嗽声音太小(尤其在外面公共场合),简直像是不好意思咳嗽一样,我会立刻大声咳嗽几下,虽然我嗓子已经不痒了。
有时候我不自觉的叹气,也会觉得自己叹气声音太小,于是立刻又大声再叹一口气。
最好玩的,莫过于我自言自语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小声哼哼,我会立刻用放大的音量,把自言自语的话重述一遍。
所以,如果你路上遇到一个人,对着空气大声说着莫名其妙的话,那可能就是我。
要让自己真的自信起来,这样有意识的训练是免不了的。当然自信的层次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别担心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会被人当成“低素质”,首先你要能说话,其次你才要去担心素质的问题。这不是说要让你去大叫大嚷,惹所有人的烦,而是让你把自己放在其他人前面来考虑。
长期大声说话,会让你喜欢上说话这件事情,会让你知道自己的声音没有什么可羞耻的,不管你说的是多么不重要的话,你都可以大声把它说出来,不管你的嗓音是什么样的,所有的人都该听到你的声音。
等到你真的能做到了,你会发现你的声音不过是这世界上亿万声音中的一种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甚至可以说只对你自己有意义,对于旁人而言,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就算凑在他耳边大喊大叫,他也不过是用奇怪的眼神看你一眼而已。你对他人没有你想象的那种影响。
简而言之,你的“封闭状态”,只不过是“自我封闭”。
到了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在“封闭”和“开放”之间转换自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