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合著的《我怎样教语文》, 该书中对技巧谈得不多,原因是什么?书读一半多了,这个问题需要思考一下。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里谈的是语文的“根”“本”问题。
以作文教学为例。如果把作文教学看成是一棵树,这本书里谈到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写作——有感而发”;“写作的准则——选材真实、深厚,态度诚恳、严肃”;“写作的源头——充实的生活”;“材料的组织——围绕中心即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等等,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其它所谓的方法和技巧,只是枝叶而已。如果把作文教学看成是一座房子,这本书里讲的内容,就是地基,其它的只是装修的效果而已。
拿“抒情”来说。抒情就是发抒作者的感情。我们心有所感,总要发抒出来,这是很自然的事。所谓“不得其平则鸣”,只要略微不平,略微兴起一点波澜,就自然会鸣了。至于选取什么方法抒情,倒不是特别重要。比如,同样是抒发愉快之情,欢呼狂叫、手舞足蹈地写出来可以,别有会心、淡淡着笔地写出来也可以。只不过是,一种强烈紧张,一种清淡弛缓。方法孰优孰劣?其实,恰当就好!
大家一定记得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文中强烈紧张的直抒胸臆,是否还在震撼着你?相信,你更不会忘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吧?里面那些清淡弛缓地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读到这里,那“黑色马褂”的背影,那“努力的样子”一定镌刻在你的心里,你也会被感动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吧?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为儿子做了一点事之后的那种幸福感,儿子虽然长大了,自已依然被需要的那种自豪感,都在那平实的文字“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里,一个“轻松”,足矣!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多少牵挂就在这简单的话语里;“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一个简单的动作“回头”,里面有多少的爱与不舍。是不是,此时,你也和作者一样“眼泪又来了”?
杨绛先生的《老王》里,老实巴交的老王说的那句“我不吃”,让我们读到了多少的恩情啊。老王舍不得吃,他把自己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鸡蛋和香油,临死前送给最重要的人,最亲的人,那种情,满得溢出了书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里,母亲的那句“好好活”,饱含母亲多少牵挂,多少期待,多少爱怜啊。自己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世的母亲,不在意自己的病痛,不在意生命将尽,心里装的全是孩子……“好好活”这句话,我们此生都不会忘记……
所以,叶老强调:“唯情感深厚,抒情文才得好;如其不从根本上求,却去做雕斫藻饰的功夫,只是徒劳而已。”
好好研读这本书,我们就可以避免本末倒置,守护住语文之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