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即讷言,静默观流形。
惟尽余心意,熙攘无问听。
掩卷每希圣,感遇常涕零。
不喜闻夸令,接物示白青。
自视甚清高,却非天上星。
可笑亦是我,入世若浮萍。
萍泊有暂歇,人事无顿停。
往日不堪顾,情丝随风轻。
尘纷自落定,终归兀坐冥。
自注:
1.讷言:言谈迟钝。
●南朝梁任昉《奉答敕示七夕诗启》:「惟君知臣,见于讷言之旨。」
●唐司空图《自诫》诗:「众人皆察察,而我独昏昏,取训于老氏,大辩欲讷言。」
2.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文子•微明》:「圣人深居以避患,静默以待时。」
●《楚辞•九章•惜诵》:「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3.流形:万物运动变化的形体。
●晋郭璞《江赋》:「焕大块之流形,混万尽于一科。」
●宋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4.熙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语本《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壤,通「攘」。 亦作「熙熙攘攘」。
●明孙仁孺《东郭记·由君子观之》:「君不见尽处熙攘名利中。」
5.掩卷:合上书本。多为阅读中有所感触的举动。
●《北史•刘献之传》:「﹝献之﹞见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杨墨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小也。’」
●唐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宋苏辙《次韵子瞻感旧见寄》:「纵横万余卷,临纸但挥手。学成竟无用,掩卷空自疑。」
6.希圣:效法圣人;仰慕圣人。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文章之贵,弃于汉祖,虽……孟轲、孙卿,体二希圣。」
●宋范仲淹《上张右丞书》:「希圣者,亦圣人之徒也,从容正道,不能维其末。」
●宋周敦颐《通书•志学》:「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干称上》:「希圣友贤,成身以顺亲,即所以顺天。」
7.感遇: 对所遇事物的感慨。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8.涕零: 流泪;落泪。
●《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宋王安石《寄吴氏女子》诗:「汝何思而忧?书每说涕零。」
9.夸令:夸,奢也。本义奢侈,引申为夸耀、自大。《周书•谥法》:「华言无实曰夸。」令,美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夸令,古无此语,意指炫耀的言辞及和善而不诚恳的言语。
10.接物: 谓与人交往。
●《汉书•司马迁传》:「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宋欧阳修《六一笔说·富贵贫贱说》:「推诚以接物,有害其身者,仁人不悔也。」
11.示白青:眼睛平视则见黑眼珠,上视则见白眼珠,此谓之「青白眼」。指对人的尊敬和轻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山甫》:「山甫,咸通中,累举进士不第。落魄有不羁才,须髯如戟,能为青白眼,生平憎俗子,尚豪侠。」
12.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可入中药。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或变化无常的人世间。
●唐杜甫《又呈窦使君》诗:「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清纳兰性德《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词:「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13.尘纷:尘土纷飞。亦指纷乱的尘世、尘虑。
●南朝宋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炎天方埃郁,暑晏阕尘纷。」
●宋朱熹《寄题咸清精舍清晖堂》诗:「珍重忘言子,高唱绝尘纷。」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可以起壮志,可以醒醉魂,可以洗尘纷,可以平宿愤。」
14.兀坐:独自端坐。
●唐戴叔伦《晖上人独坐亭》诗:「萧条心境外,兀坐独参禅。」
●宋苏轼《客住假寐》诗:「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15.冥:本义昏暗、幽暗。此指静默的状态。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