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熊太行老师关于“认怂”的一些讲解,感觉有些道理。
“怂”本来是用来形容软弱的,是个有侮辱含义的词,但在近年来的网络语境中,慢慢成了一种自谦的表示。
“怂”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妥协 ,意味着: 不准备继续冲突下去,接受对方的某种提议,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
出门在外,在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当中,怂一点是没有太多损失的,无论是在口头交锋上落了下风,或者是损失一些小额的金钱,对方都不可能继续对你造成损害。
旅行意味着陌生的气候、饮食习惯、方言、作息,从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要打起精神,准备适应这些情况。
在这些你完全陌生的地界上和人发生冲突和争吵,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你不知道对面站着的那个是什么人,他有没有同伙,他的背后还会不会有谁。你可能正好处在一个本地人都不敢来的地方,你不了解附近是不是恰好有个没监控的死胡同。
在很多时候,结伴出行的人会觉得“我不怕吵架”,因为我们人多,这种念头非常危险,这会为同行的人带来麻烦。
有一种“怂”,是权宜之怂,在判断当前情景下,冲突和反抗无法带来好处,甚至有可能给自己制造麻烦与危险,应该选择了策略性的退避。
有的人争吵完之后会气哼哼地说:“我知道跟人吵架不对,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这是一个非常不理智的表达,如果你的朋友第二次说出这句话,那就再也不要和他结伴而行了。成熟的人按大利益行事。幼稚的人被一口气驱动着去发怒,最终把大家拖到不可控的局面当中。
在旅游景点这类地方,我们会遇到很多揽客、推销的人。很多人非常讨厌他们,觉得甩都甩不掉,拒绝的时候就容易带出情绪来。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局面,这些人都集中在一起,平时是竞争关系,可是当你羞辱他们中的一个,就是羞辱了这一群。要拒绝生人说“不”就好,别再节外生枝。全国各地被摩的司机骂或者打的游客,每年都有上千人。
冲突不可避免的时候,向穿制服的人求助。有警察最好,没有的话,交通协管人员,保安,以及餐厅里穿着制服的服务生都可以。他拥有地头的管理权,就有这个责任。
记住凡人三原则:
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不是刀枪不入的神仙,可能遇到危险,可能受到伤害。
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出门玩是为了让自己放松和快乐,如果你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出来吵架,玩得一定不开心。
不要理无聊的事,不要理无聊的人,大家素昧平生,根本也不会再见,谁还记得谁呢?
我们向往诗和远方,但是我要提醒一点的是, 保护好自己的家人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远方不仅有诗,还有过得不得意的人,还有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