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杨强老师(雪窗先生)
2013年 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第11届“青春诗会”,获第二届“谭克平青年诗词奖”。
2015年 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中央网络电视台主办,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承办的“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一等奖。
第三届“国诗大赛”诗部榜眼、词部进士。
2016年,首届“海岳杯”诗词大赛诗部行卷第一、词部决赛第三。
著有《雪窗先生诗稿》
我今天讲七言古绝,著重举四个人的例子。
先讲岑参。岑参既是典型的盛唐边塞诗人,也是成就最高的边塞诗人。
岑参的诗,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雄奇。不但写景奇,手法奇,语言奇,还有一种雄浑、雄壮的力量在里面。
若单纯为猎奇而写诗,必然格调不高。岑参的诗不同,他的诗,在奇的背后,有一种开阔的境界,有一种生命的广度,充满个性张扬的力量,把个人的性情、理想融入在里面,具有浓郁的雄奇浪漫的色彩。
在当时及之前的所有著名诗人中,走得最远的就是岑参。
他的诗真实而精彩地再现了那一带地域的奇异风光。这些地域的风土人情,风光气象,前人的诗中压根没提过,并且那些诗人没有经历过,也想象不出来那样的景象,岑参写出来了,并且大笔濡染,写得淋漓尽致,故而有开拓之功,有“凿空”的能耐。
岑参写边塞诗,情感往往很热烈,尽管也写到了边疆的苦,但还是讴歌、礼赞为主。
他似乎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看到了别样的美,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觉得无比快乐,无比乐观、昂扬。
他写边塞风光,总是以一种欣赏、赞赏的眼光去写,不是抱怨、悲叹的调子。
我们来看这首七言古绝《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朗、轻快、昂扬,让人感到振奋。
第一句火山是指新疆的火焰山。火山五月的时候,经过的人很少。为什么?作者在另一首诗《火山云歌送别》中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很高,炽热的红云很厚,笼罩着整座山。天气热得鸟都不敢飞来,何况人呢?可是第二句说:“看君马去疾如鸟。”
然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将要经过那里。
显然,途中所经火山的环境是很险恶的,而友人却并不畏惧,扬鞭催马,快得像鸟飞一样。这里还有岑参的态度在里面,他真心热爱边疆塞外,所以这些险恶的地域,在作者笔下充满奇幻的色彩,充满昂扬的精神。
他那种乐观的、履险如夷的态度,我觉得很值得钦佩、赞赏。后两句:“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刘判官将要前往的都护行营在太白星的西面,这是略带夸张的写法。
都护行营再远,也不可能远在星辰之西,这是突出此行之远。
作者想象友人到达那里,正值军营吹起号角,那一声嘹亮的号角就把整个胡天惊晓了。“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样的句子,真要白话翻译过来,意思很普通。
但原句就这么七个字,读起来,琢磨起来是极为微妙的。那种节奏感、神韵、画面感,都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俞陛云评论后两句说:“后二句言,所赴行营,远在太白之西。想其在军幕内,闻角声悲奏,正胡天破晓之时。诗意止此,而绝域之军声,思家之远念,自在言外。绝句中意义、神韵、音节,各有所长,此诗用仄韵,故音节弥觉高亮。”盛唐诗的佳处,多在神韵,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所以读者读诗,不要纠结于翻译过来的意思,而要多品味、领会背后的韵味,这个很重要。
第二个是张籍。张籍与王建齐名,两人均以乐府诗擅长,并称“张王乐府”。像我们传诵极广的“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两句,就出自他的乐府《节妇吟》。他和王建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何为“新乐府”?它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的。
像李白写的《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等,这些就是古乐府,因为这些诗题都是古乐府的题目。
而新乐府最大的不同,就是“即事名篇”。就是我不用古乐府的题目,根据自己所选的题材、所写的内容,自己命题,取个题目。但整首诗又是乐府诗。
这种新乐府很实用,因为古乐府题目有限,不可能生活中所有要写的题材,都可以用古乐府的题目的。
当不能用的时候,就不妨自己命题来写。新乐府始创于杜甫,像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等,就是他根据现实所写的内容,自己取的题目。
光从我上面讲的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拗体七律和七绝;二是开创新乐府,你就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极具开创精神的大宗师。
然而,这还只是他所有开创方面中很小的两点。
张籍也善于写新乐府,那首《节妇吟》就是新乐府。
张籍的诗是不华丽的那种,但很质朴,很有内涵。可能这种写法,很不讨读者喜欢,因为读者的确喜欢那种语感、句子都很漂亮的那种。
但他作为有个性的诗人,这种不迎合读者的写法,本身就很值得钦佩。我以为写诗,不可过于迎合读者,而更要尊重艺术规律。第一要务是写出最好的诗来,而不是去揣摩大众喜欢什么口味,故意写得浅、写得俗,写得大众一眼看去就说好。
这种诗,其实按照文学性、艺术性分析,很多都不大好。
大众需要接受审美的熏陶,而不是审美因为过于功利、世俗的眼光而扭曲。王安石曾有一首绝句称赞张籍的诗——《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说他的乐府“妙入神”,这是极高的评价了。后两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历来作为张籍诗的经典论断被人引用。我们来看他的一首七言古绝《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作为创作者,读诗要读细,不要读粗。
读粗就是直接看意思,意思弄懂了,就了事。读细,则每字每句都要留心。作者这首诗无疑是写成都。成都是一个大城市,你怎么能在短短四句里把它的特色展现出来,而且富于生活气息,富于诗味?
那就选取典型景点、典型片段来呈现,不能泛泛而写。
第一句“锦江近西烟水绿”,成都也叫“锦城”,锦江是成都景点的重要代表,作者首选锦江入笔,就很典型。他说锦江的西面烟波浩瀚,春水碧绿。
我感觉第一句“锦江近西”还只是指出地点,而“烟水绿”三个字就大有味道了。云烟缭绕着的江水,这本身就很美,很富于画面感,而这“烟水”是“绿”的,绿得像染过的一样。
像韦庄所说“春水碧于天”,的确很富于诗情画意。我感觉张籍这个,你要说“春水绿”,还不是很美,改成“烟水绿”,就多了几许味道。
这种用字的细节,很难完全用理性去分析,但可以感知。我们写诗,要多提高对于诗词语感、艺术性的感知能力。我觉得这个比理性分析还要重要、可靠。
第二句“新雨山头荔枝熟”,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上句写江,这一句要转换视角写“山”,这写山也不是呆呆地写山,而是下过一场新雨之后的山头。二,作者选取一种水果——荔枝。荔枝是古代成都最具代表性的水果,按《唐国史补》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这样就更典型了。而第二句同样很富于画面感:一场新雨过后,山头的荔枝都变熟了,红红的一片,十分诱人。这前两句是写自然风景,接下来写人情物态。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有“万里桥”,据说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而得名。它也是成都典型的风景,杜甫的诗里屡屡出现“万里桥”,比如《野望》中说:“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狂夫》中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而张籍则是通过一座桥来写整个成都的繁华。“万里桥边多酒家”,万里桥乃是水陆要道,远商近贾,商业兴盛,水陆繁忙。于是在桥边有很多酒家。
“游人爱向谁家宿”,那么游人远道而来,你想在谁家留宿呢?我总感觉古代的酒家,跟现代的酒店给人的印象差异很大。提起古代的酒家,大家想到那阁楼上会有挑起的酒帘,迎风招展,就像杜牧说的“水村山郭酒旗风”。酒店里的人员会热情招待,像李白写的“吴姬压酒唤客尝”。而且喝醉了,留宿在这里,会欣赏到很多的美景。
因为这些酒家,往往依山枕水,自然风景十分美好。不像我们现在住酒店,进了一个房间,就是问有没有WiFi,然后玩手机,或对着电视看综艺节目。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呈现出的是浓浓的人情味,而且画面中是有山有水,有诗意的。
作者最后这一句“游人爱向谁家宿”,让你觉得特别亲切。
而且他会让你觉得,当地的风土人情诚恳淳朴、热情好客,特别吸引人。这首《成都曲》,撷取的场景、片段都很典型,因而概括性很强,而诗味、诗趣也很足。这样的诗,就像是成都的一张名片,让人看了之后,会对之产生很好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