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与之说(十二)

与之说(十二)

作者: 段靖 | 来源:发表于2019-11-26 00:25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与之说(十二)

    老子这是在讲“空”的作用,即因“无”而“用”的道理。后来的人学之,常会把“空”、“无”二字过分理想化,以至于忘了或根本就没弄明白“空”与“有”的辅成关系,浮于表层(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直观抽象认知。

    与之说(十二)

    那日,一友在微信上谈起对空无的感慨,说,原来空无才有大用啊,譬如,房屋内有空,才可被人居住利用,譬如,杯子中空,才可盛水……

    与之说(十二)

    回,你所言之空无的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若没有“有”的“构架”,其“空”也是毫无意义的。房屋首先要具有墙壁、屋顶盖等这些“有”的“构架”它才会有利用的价值,同样,杯子一定要有杯壁和杯底它才能够盛水。倘若我们忽视这个前提,纯粹地、剥离其它抽象的去谈“空”与“无”的作用,应该说是不成立的。这个话题引申开来,其实就是关于“构架”的作用问题,在大点,就是“时空”观如何构建的问题。

    与之说(十二)

    “构架”是什么?

    “构架”就是由具体的“有”按照“期望”所搭建出来的一个本体囊括非本体之阈和(集合)。在此阈和范围内,非本体(或无或空)才会被“有效”。因此,我们可以断言,老子所谈的“无之以为用”的“无”本应是“有”所遮蔽的一种间断连续的存在,而绝非无所依的、孤独的徜徉。

    如此,实质就是——以其说是眼实的这个“空”在起作用,不如说是这个“构架”所营造出来氛围(或环境)在起作用或许更准确些。

    与之说(十二)

    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关于“构架”如何成立的一门学问,由此而发现一些规律本体构造。它们所研究点对象不仅仅只限于“有”的构造,甚至连“空”也一并要研究,因为就关联性而言,“空”对于“有”的存在,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存在。

    譬如,时空一定是依附于物质存在而存在的“阈和”,物质不存,时空不在(按弦论观,就是初弦震荡造就时空泛生);譬如,“空”非“无”,也就是说“空”≠“无”,像数、信息、维度的秩等这些存在,就归属于空集范畴;譬如,纯粹的“空”里拥有最大的能量,“空”是无法言说的质能致密枸体,宇宙就是从“空”的某个扭劲点出现了裂缝,继而导致这个致密的质能枸体瓦解,大爆炸出现,宇宙诞辰。诸如此类等等,都是十分烧脑的科学研究假说。

    与之说(十二)

    科学之美体现的就是“构架”之善意,存在与存在关系相关联,包括数学。

    与之说(十二)

    我们传统文化是喜欢直观表象的,对于“构架”很难有深究思考,不太注重逻辑关系;在乎存在实用,而不在乎存在理由,关系似若即可。于是,禅、取象类比、朦胧诗性思维盛行。但现实中又常为虚实相悖状,身心分离。

    诗和远方很美,但没有物质“有”做前提保障,这个“空”怀美感也只能落个不实,俗语,不落地,虚幻自欺。窘迫无美存,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若是处处过于“充实”,也必然难有“空”的格致存在。有缺和简单,就是说给爱贪之人听的。身轻而灵,吐纳生动。

    这也让我想起了关于质量存在的另一种解释,即质量就是粒子运动的“难度”(我给出的定义——是存在关于它自身存在的“难度”。即,“扭劲”生成的较量体现)。难度愈大,质量愈大,反之亦然。既然它的根基是一种难度,那么你就应该考虑一下自身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关于“有”与“无”的占比关系。

    与之说(十二)

    匆忙人理应学会见缝插针,忙里偷闲了得趣生。

    与之说(十二)

    譬如老子的这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是很表层的一种感觉观。理由自说自圆,觉之悟,不做细究。国人很难有人去思考为什么?——它们的递推关系是由什么搭建的、连续性又是由谁去贯通的?会不会发生间断或旁生?

    老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今人,思想境若是依旧还滞留在两千年前的这一层的话,也只能感叹一句,被“博大精深”所贻误的,终将是博而不透之人,未进。当然,不透也挺好,可供禅用,朦之美,约若。但约若者最好不要言真(可抒情感怀比拟,诗词歌赋),不要把自悟当成大理而感言再三,因为它们很不严谨,因为比象、直观上的感性认知是很粗浅、粗糙的,有时候甚至是扭曲的不实印象烙印。

    对于无论是老子的无为之有为之用,还是庄子的无为之无为之享,我们都不应该无限夸大它效用。人类是渺小的存在之“有”,那么他所能弄明白的,也仅限于他的有限的眼实之“空”的具体之“用”或“享”,超出这个“阈和”之外的“空”根本不可能存在于思想境中,因此无从谈起真正的大空理得(当然,不排除猜想假说的可能存在)。换句话说,都是有限的正确,人类的每一次思想进步,都是不断解放之前的那个有限正确悖论阈的过程。

    思想是一个开放域,倘若闭合那就是迷信。要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存在于思想里的明白域,随着时间的流淌是要被拓展开来的。

    与之说(十二)

    常爱说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但你不能因为生无意而荒芜自己,而是要有所赋格,哪怕祂是虚无的。

    生命是用来浪度的。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浪度间,你还能有所体味生在的关联和绵延,并从中寻得一个关于构造美丽。

    告诉自己,你一定要明白,这“空”的作用是来自于“有”的构架,即阈的成立——有格而存,而别致。

    与之说(十二)

    有时候想,某些宏大的另一面,其实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所谓的有所悟与真明白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眼实之空,是阈和。没有阈和,空将空去,扯淡。

    发现之美在于你真的看到了存在内质的涟漪波律。

    究竟较苦、且枯燥。但我们还真的需要一点究竟精神,倘若你想真明白的话。(待续)

    注:“阈和”,生造词汇。意指本体构架所营造出来的包括本体之外的有限非本体受限之域的总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之说(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vs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