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人推荐李雪的这本《当我遇见一个人》,说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母亲决定了孩子的性格,这个观点早有耳闻,所以买来这本书,认真看看。
李雪在引子里说,看见是疗愈的开始。她讲了个故事。说一个人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后身体畅快淋漓。他把这种满足和快乐跟爸爸分享。爸爸接过话茬鼓励他说,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听完这句话,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爸爸的这番话说的有道理,可是,爸爸并没有看到孩子本身的快乐,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对于孩子来说,他心里体会到的却是一份恒久的孤寂。
这个爸爸如同我的家人。也如同我。
我时常感觉看不见自己,只能看到那些功能价值,并不切实际地想把它变成一项不得了的技能。
第一章: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婴儿在出生的头两个月里处于正常自闭期。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着婴儿的这种全世界都在为了我转的全能自恋。因此,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会破坏婴儿的全能自恋,让婴儿以为他的呼唤没有回应,需求得不到满足,对母亲的未能及时回应感到绝望,孤独开始了,人生会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非常乖,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要,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没有界限地索取。
过早让孩子一个人睡,并不能是他独立,反而会让他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和对亲人的依赖感。
一个特别省心,能够五个小时自己待在屋里,不哭不闹不用管的孩子,是有多绝望,只能在幻想的世界里照顾自己。
婴儿夜半啼哭,很可能是因为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如果这个时候还要训练婴儿独立坚强,完整睡眠,无异于将他推进无底深渊。若是任凭婴儿哭,他确实会哭累了自己睡,脑神经继续发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执分裂”的神经回路,为严重的人格障碍埋下伏笔。
强行戒奶和戒夜奶,给宝宝的伤害巨大。顺着母亲的本能去抚慰,让他得到及时而温暖的回应,他会踏实而心安。
不可用过度摇晃,夸张地哄婴儿,转移婴儿注意力等阻止婴儿表达情绪的方式。妈妈要能身心临在,平和地陪伴哭泣的婴儿。
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可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延迟满足能力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目标,获得更大享受,可以延缓眼前的利益满足。简单的说,如果规则是不吃掉眼前的一颗糖,两小时后就可以得到两颗糖,那么等待两小时的孩子,长大后获得成功率可能性更大。
孩子的需求被及时满足,孩子就会对世界充满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
网友评论